考古青年成了半个川观新闻推荐官
-
□许丹阳 口述 边钰 整理
打开川观新闻APP,或者点开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从2020年开始,这种线上看“报”慢慢成为我的阅读习惯之一。
2020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四川三星堆,参与发掘工作,也因此初识《四川日报》。那时,经常会有《四川日报》记者老师过来采访。我和同事在坑内发掘,记者老师就在坑外写稿。就一些发掘关键问题,我们也会展开交流沟通,一来二去就熟了。这些记者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觉他们写得又快又好,重大消息也发得很快很及时。就这样,“大事看川观”成为我对《四川日报》和川观新闻的第一印象。
作为考古青年,专业相关的新闻稿件自然成为我的首要关注。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跨越全国7省,聚焦11处古文化遗址。当年11月26日,《四川日报》推出《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4个版特别报道作为收官之作,回溯探访这11处重大考古遗址的见闻,勾勒出一个文明的嬗变在碰撞中发生也在融合中新生的图景。至今,我都对这组报道有着深刻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影响着我的工作思路。通过这组报道,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跳出这个“坑”,以宏观视野,来勾连历史,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架构。
记得,这次三星堆开始发掘时,我被任命做四号坑坑长,这让我紧张不已,因为之前没有干过,也不知道怎么干。两年时间扎根在封闭的田野,重复发掘和整理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最初,我期望能够发现青铜尊、青铜神树、青铜面具这种已知的器物,结果却没有发现,让我有点失落。但在某一天,我突然发现3个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器物,这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全新器物,“意外惊喜”就这样不期而至。这些工作上的欢愉,也被落成文字,记录在《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见证着我的成长。川观新闻也成为我“同成长、共记录”的朋友。在朋友圈,我经常转发川观新闻发布的新闻,让不少同龄的朋友,以及河南的家人认识川观新闻,从这个角度讲,自己也算半个川观新闻推荐官。
作为“95后”,看直播是一种新浪潮。除了蹲守B站,川观新闻也是我的线上知识打卡地,尤其是大咖专家学者的直播。2021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华以“三星堆文化与历史”为题在成都开讲;今年6月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也进行了“考古四川 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文化讲座。尽管因为工作没能前往现场,但我却通过川观新闻的线上直播,和大咖们云端相约。
除了硬核知识,我还解锁了很多青春好玩的阅读体验,《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三星堆新表情包火了!古代的四川人民真是太欢乐了!》……这些打破了我对《四川日报》、川观新闻的刻板印象,解锁了一个正青春的党报形象。
今年,我还参加了川观新闻的“十年百人千信万里路”人物策划,给五年后的自己寄出一封信,希望未来的自己“还会像如今这般,对考古充满热情,不负韶华”。
在《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真诚祝福这位老朋友能继续联动年轻的读者,保持初心,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