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新闻阅评“年鉴”见证我与川报的“情缘”
-
□刘礼顺
接触《四川日报》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记得童年时父亲时不时往家里带回一些报纸,其中主要是《四川日报》,爷爷经常坐在堂屋里看,我也爬在他背后偷看。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把《四川日报》上的“史”字读成了“央”,爷爷感到很惊奇,又在报纸上点了几个字给我认,我竟然绝大多数都认得。爷爷高兴得大喊:“我孙儿搬得家了!”
没过几天,爷爷去我们老家高穴场赶场回来,专门给我买了几支粉笔,那是我最珍爱的奖品。还记得在读小学时要写作文,我们写不来,老师叫我们抄报纸,我便在家找了一份《四川日报》,从中抄了一段有关泸州叙永县抗洪的报道,我一字不落地抄去交了作业,弄得老师狠狠地批评我一顿,让我一生都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写作文就晓得如何“借鉴”了。
2004年4月,我从大竹县竹阳镇政府下派到竹阳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我提出“立足城郊谋发展,活商重农抓经济,创建全国文明村,构建和谐新竹阳”的发展思路,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辛勤努力,在当年硬是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2005年,川报文记者专程来我们竹阳村采访,并在《四川日报》上以《竹阳村里的新鲜事》为题,给予了报道。
2005年底,文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四川日报》需要聘请一批基层阅评员,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阅读,对《四川日报》上的新闻稿件作出评价,并提出批评建议。得到这消息后我既高兴又紧张,主要是我文化水平不高(参军前是初中毕业,高中和大专是后来通过夜校和函授取得的),而且基层工作事情多而杂,怕接不好这个“活”。在文老师的鼓励下,我最终成为《四川日报》在达州的2名市州新闻阅评员之一。
成为《四川日报》的阅评员,对我影响很大。我最先不会使用电脑,还是同事帮我申请电子邮箱,阅评时先把评语手写在纸上,再到打字复印店请人帮我录入电脑并发送到《四川日报》指定邮箱。为更好地做好阅评工作,我专门参加了电脑培训班,很快上网、发邮件等已相当熟练,经常浏览《四川日报》的电子版等。
作为基层读者,我对《四川日报》的新闻报道阅评相当“辛辣”。记得有一次,我对报上所刊登的一篇新闻稿件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对某地的报道不够接地气,而且对乡村的表述,和实际情况有脱节。川报总编室老师为此还专门打来电话,说我提出的意见很中肯,报社领导极为重视,报社将随后专门开设针对基层报道的栏目等。“您的阅评很接地气,也很有针对性,一语中的。”这是川报总编室何老师对我阅评工作的评价。
2008年5月以前,《四川日报》每月有个栏目叫“来自读者的声音”,登的大多是各地阅评员对川报的看法和建议,那个栏目也是我学习评报的“窗口”。我评报一般是独立完成,有时也和女儿共同探讨,让她从一个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角度去评价川报。在单位上、在朋友中也常了解他们对川报的看法和意见,并综合这些意见反映在我的报评中。
凡事贵在坚持。评报已十年有余,回想起来真不易,江郎才尽时真想放弃。但一想到身上那份责任和朋友对自己的信任,我无怨无悔地坚持了下来。从2007年起,我就以年为单位,每年将自己所开展的阅评内容收集装订成册,到2018年,竟不知不觉达到了12册!
我不但认真阅评《四川日报》,还与单位工作相结合。单位要搞一期学习文建明工作法专栏,我仔细查阅《四川日报》有关文建明的相关报道,结合我们乡村工作需要,办了一期内容丰富又切合实际的专栏,受到干部群众的赞许。我自费购回报夹放在单元楼道厅,定期更换新到的《四川日报》,以方便单元居民阅读。在网络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坐在那里静静地翻阅报纸。看到他们在那里认真地阅读报纸,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2012年8月,我突然接到四川日报总编室通知,邀请我参加四川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来到报社后,我受到总编室同志们热情周到的接待,感觉就像到了家一样。报社领导告诉我要准备一下发言稿,作为读者代表发言。我顿感心里很惶恐,报社领导叫我不要担心,只要我认认真真把我评报的情况反映出来就好了。
8月28日,座谈会如期召开。我心情好不激动,这是有生以来参加的规格最高的会。也就是这一次座谈会,我的名字登上了四川日报的头版头条。这让我在大竹县成了不折不扣的“名人”。阅报评报改变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参加了四川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后,我更把自己当作《四川日报》的一分子,对川报有了更深的感情,把阅报评报当成自己的“必修课”来做。从这以后,我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四川日报》的新闻阅评。
现在,我下载了川观新闻手机客户端,从中了解国内外和省内大事。我观察到,年青一代大都是在网上获取信息。川观新闻手机客户端有声有色,吸引着包括众多年轻人在内的更多读者。
今年9月1日,四川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祝愿四川日报全媒体越办越好,凝聚更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