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作者、师者

  •     

    □刘彤
      读《四川日报》始于高中,那时常去阅览室翻阅文艺副刊,其中的许多文章成为我学习、模仿的范文,这一时期我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养成了阅读党报的习惯。大一时,我在川报“天府周末”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南漂的爸爸》,因此结缘加入一个文学协会,认识了许多报刊的老师,对我树立新闻理想、认识媒体发展和投身传媒教育影响很大,此文也成为我日后长篇小说《南漂》的雏形。工作后,川报是我清晨阅读的四份党报之一,从官网数字版到川观“看报”,从文艺副刊到理论评论文章,川报文字陪伴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四川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窗口,我主持的《四川影视制作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价值研究》等课题,从选题启发到政策依据,从数据获取到案例佐证,均受益于川报。
      2014年,我在川报理论版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四川古代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不久后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通过学校找到我,希望我能为成都市廉政文化方面建设建言献策和主持推进有关项目,这让我倍感惊喜。2016年,我在川报理论版发表了《推动“云平台”建设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一文,不久后省文化厅邀请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第一、二、三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的创建及验收等工作,我第一次体会到文科学者肩上的责任。2015年至2020年,我在川报理论版上发表了《新常态下新闻报道的“走转改”思考》《在“四个深度融合”中彰显地方文化的国家价值》《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等10余篇文章,有些文章引发地方领导同志共鸣邀我授课,有些文章作为专项材料进入市州学习汇编等,让我明白成果转化的意义。
      个人成长固然重要,学生的进步更令我惊喜。2019年9月27日,川报刊发《用70秒短片致敬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一文,讲述我与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学生们扛着摄像机,走遍四川21个市州,跨越10000多公里,用短片记录21位生于1949年的老人的故事。透过他们的讲述,“90后”“00后”的学生们看到时代发展的巨变,以及推动巨变背后的力量,鲜活的人物故事引发社会关注。
      作为“80后”,川报于我而言,是求学路上的师者,是严谨育人的榜样。而自己那些有幸见诸川报的文字,于我而言,是从少年时追逐文学梦想的情怀,是青年时埋头耕读研究的案头,更是为师后推进课程思政、传播党的声音的责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