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的勒石界碑

    ——蒋涌新作《荒墟与虹》简析

  •     

    □周明华
      《荒墟与虹》是蒋涌另一部长篇小说《穿云鸟》的姊妹篇,它重点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城乡改革掀起初澜的关键时段,身为过来人,蒋涌对一程“荒墟与虹”同框并存的非常经历刻骨铭心,对乡土眷恋与审视感触良多,他的书写是变革在场的真实记录,亦是书写在场的真诚力作。
      作者娓娓道来,把一位出生于沱江边小城的当代青年所经历的思想突变、包产到户、恢复高考、经济转型、打破盆地意识、改革创新等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变革历程演绎得荡气回肠,紧扣时代妥帖无缝,人物形象饱满鲜明,场景描绘生动形象,情节推进紧凑跌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行思同在”的表达艺术,是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荒墟与虹》的主题是讴歌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关键词”,蒋涌的文本不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而且融入一个优雅副歌,那就是在追求国家现代化的同时努力实现个人素质的现代化,这就更为丰满地诠注出“八十年代新一辈”的精神风貌。同时,作者叙事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形象中有思考,思考中有形象,游刃有余地运笔于纷繁世相的岁月丛林,既把上一代青年人所具有“相共凭栏经风云,不做神州袖手人”的热血滔滔书写得酣畅淋漓,也把当代青年人期许“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种不负韶华、憧憬未来的昂扬向上的群体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
      可以说,这部小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人生、对时代、对周遭过往的深度认识和哲理思辨,几乎每一个故事的深处都镌刻着时代的投影和作者的凝思。
      具备直面现实的明澈眼光与知难而进的书写勇气,是蒋涌的一个鲜明个性。作者富有家国情怀,他不屑拈轻怕重地回避历史和人生的节点、拐点和盲点,胆大心细地采取“沉思与行动同步”“焦灼与冷静同框”的叙事格调,把一幕又一幕青春节点(也就是关键点)的既不能“无为在歧路”又不能因所向茫然而良久踟蹰“二难选择”所面临的动与静、进与退、对与错、成与败、毁与誉付诸笔端,他没有畏难行易,避重就轻,让为作者捏把汗的读者惊讶,惊叹,惊艳。书中主角匡望平评述海外哲人所说的一席话,可以视作作者的内心自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选择现在;在此在与彼在之间,选择此在;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放弃面前,选择承担。
      写实与写虚两手硬,亦是作者的一个鲜明个性。所谓写实,描形的技巧;所谓写虚,传神的功夫。前者展示外在,后者揭示内在;前者凸现音容,后者凸现魂灵;前者按活动踪迹去造型,后者以心神意识去造场;前者需要娴熟精妙的技巧,后者需要强大丰饶的心灵。通观蒋涌的文字,算得上神形兼具,理性与诗性同在,通篇不缺社会氛围和精神气场,一个个穿插其间的人物似乎都呼之欲出,而读者亦如同身临其境地成了在场人或见证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过,“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来自劳动群众生活中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蒋涌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就是因为他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守正创新,用情用力挖掘并讲好中国故事。这部长篇新作,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下生命个体的一种心路历程精彩再现,一种文学化语言的精美升华,一种献给峥嵘岁月的勒石界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