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文、艺,一样都不能少

    ——简评四川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     

    □胥勋池
      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省书协”)主办,历时10天的“丹心翰墨书华章——四川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于11月3日圆满结束。
      这次展览的作品不仅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风格齐全。具有传统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书法艺术简史的面目。我们看到,在对各种书体及其变迁的全景、特景式展示中,大中有小,小中见大,既可以品赏文字文本的意义、意味,远观近赏书法的笔墨意思,又能感知形式构成中那种爱“拼”会“拼”的多样化时代风尚,感受书法的单一黑白世界里活色点睛的视觉性时代气息。
      展览将场就地,将文就艺,不同作品的类型表现性、形式观赏性、内容品读性在此巧妙结合,使展厅成了放大的书斋,书斋成为缩小的展厅。册页、手卷、笺页、小字类书斋型作品通过装裱的整合以满足展厅的公共性要求。相应地,展厅型大字、大尺幅作品通过文化的表达实现书斋般的享受。从而在时代性展厅的艺术入眼,和传统性书斋的文化入心,及其二者在视觉知觉切换中,达成书法的时代和传统平衡。
      从展览本身看,显示四川书法技道兼得,艺文并举。
      一是优秀、入展作品宁缺勿滥的原则坚守。按入展比例,不同风格和类别优秀、入展作品应为200件,实际入展只199件(其中优秀作品30件)。其原因是一位作者的两件作品终评入选,按规定必须割舍其中1件。虽然也有其他表现不俗的作品可以递补,但是,由于所有作者的基本信息已经公开,为了不“瓜前李下”,更为了不破坏规则,评审组在递补和不递补的选项中,选择了宁缺不补。
      二是文字文本准确性要求的严格。书法艺术是文字文本的表现艺术,是否符合思想性、文字学、语言学、版本学基本学术规范是艺术评判的前置、必要条件。这次展览对文字文本的评审只论对错,不论其他。最典型的是一位骨干书家,其学生的作品已入选,而自己作品的艺术水准亦堪赞,却因为文字文本的硬伤而落选。对于这类作品,虽然错、漏、讹、误一律“见光死”概无例外,但并不一“死”了之。评审组在对那些因文字文本舛误落选的作品表示遗憾之余,与作者进行沟通、讨论,详指问题所在。按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先生的话说,这样的工作对评审组专家和被评审作者而言都是学习和提高。严格作品评审是对书坛风清气正的维护,是对四川书法及书法人文化和艺术进步的有效促进,也是作品及其展览的意义所在。
      三是破除常规,培育“山清水秀”的书法艺术生态。本届展览特邀了37位活跃的书协组织工作者、书界前辈、名家的作品与优秀、入展作品同台献艺。组织者在展览布置上匠心独运,将优秀、入展作品安排在展厅C位,而特邀作品则于不显处,形成了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的四川书法面貌。
      作为一场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艺术展览活动,“丹心翰墨书华章”体现了书法组织的工作目标、思路和要求,也体现了四川书法人道德守护、文化深耕和艺术探索的不懈努力,将对促进四川书法的发展进步产生持久影响。
      (作者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