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     

    □乐山日报评论员 陈兴鑫 王君华
      5月10日,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乐山展演月”正式启动,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四世同堂》在乐山上演。本届邀请展首次启动“北京·乐山双城展演”,这不仅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乐山的“文化邂逅”和“双向奔赴”,更成为中国话剧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一次具象探索。
      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自2015年创办至今,已经成为独具影响力的中国原创话剧品牌活动。“乐山展演月”涵盖5部优秀剧目展映、10场演出、8场高清戏剧放映等活动,为两地的戏剧爱好者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共同见证话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双城互动”“央地共振”,开创资源下沉、公共文化服务的“央地合作”新模式,无疑是其中的最大亮点。
      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大世界遗产所在地,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历史荟萃、文化遗产璀璨。它也是一代文豪、剧作大家郭沫若的故乡;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内迁乐山后建立各类话剧社,将《雷雨》等一大批爱国艺术作品搬上舞台、公开演出,培养话剧人才的同时,更涵养了乐山话剧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积淀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近些年,乐山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打造了《少年郭沫若》《美神·甘嫫阿妞》等优秀剧作并在全国巡演。但不可否认,大剧作品匮乏、演艺人才缺乏、文化项目运作市场化“错位”等,是困扰三四线城市的文化之“痛”。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乐山之需,显得尤为迫切。
      助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仅是自上而下“送文化”,也是自下而上的“创文化”,它更需要机制的破与立。本次“乐山展演月”,探索建立起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双城互动”机制。一是打破“二元空间”架构。国家级经典剧目从“高雅殿堂”,搬上乐山的高校礼堂、演艺会堂、区县剧场等诸多基层文艺场馆的舞台,与老百姓“直接见面”。二是建立“双城互动”机制。戏剧普及工作坊、专家研讨会,不仅邀请资深艺术家深入高校学子和群众开展专业指导、表演培训、现场排练,建立“创作+演出+教育+研讨”艺术与生活“双向滋养”的完善链条机制。三是拓展基层受众市场。5月中旬仅仅《四世同堂》《水生》两部大剧、4场展演基层舞台,就吸引上万观众齐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掀起乐山人民对戏剧文化艺术的追捧热潮,正是最好的说明。
      重塑“央地合作”新模式,是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注脚,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生动诠释,它同样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探索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样本,值得点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