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有组织”深化产教融合
-
□刘建超
●产教融合,重在“融”字,目的是形成产业、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积极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四川亟须以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赋能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产业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并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赋能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有组织耦合,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重在“融”字,目的是形成产业、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积极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战略任务,强调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四川亟须以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赋能产业发展。
深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基础。职业教育和产业深度关联,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需要加强一定的计划性。在我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背景下,必须有组织地培养一批紧跟产业需要、契合岗位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人才支撑。要确保人才专业、数量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借助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产教融合组织,搭建联系紧密的人才供需平台,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超前设置专业、提前储备师资,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要确保人才供给规格与产业需求相契合。支持企业与学校加强共性岗位标准研究,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建设育训资源、实施培养过程、开展质量评价。要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一致。深化“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从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新工艺、新要求,探索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项目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标准。
深化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催化加速。产业发展除了需要数以万计的顶尖大师、领军人物攻克“卡脖子”“卡关节”问题,同时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卡手指”“卡脚趾”问题。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职业院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深化科教融汇,以有组织科研创新服务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催化加速。要提升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积极收集合作企业的科研、技术需求清单,作为学校自主立项或资助科研课题的研究指南,使学校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产难题或技术阻碍的成熟解决方案。要提升科研破解行业急难的针对性,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跨区域、跨单位组建科研团队,围绕行业和头部企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的需求实施揭榜挂帅,有组织地攻克一批共性生产技术难题。要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搭建院校科研成果展示信息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对接成果负责人洽谈成果转化具体事项,提高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
深化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赋能增效。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获取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要服务企业工艺改进和产品中试,支持区域各行业头部企业与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验证)中心,为区域中下游企业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全产业链企业产线技术革新;共建中试车间,组建专业测试团队,在产品性能、功能测试上加强合作,在虚拟仿真、智能检测、产品试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要服务企业职工发展培训,瞄准关键岗位所需核心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及时开发对应岗位职业资格,同步研制形成课程标准、教案,开发证书和学员学习手册,降低行业企业培训成本。要服务企业拓展产品出口效能,制定和输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培训标准,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装备项目,服务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走出去”,开展海外用户产品维修及维护专项技能培训、海外员工项目培训等。(作者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