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胡斌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只有更好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推动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到宜宾学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彰显了就业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稳就业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推动四川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积极贡献力量。
      坚持就业优先,巩固齐抓共管“大格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更好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推动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我们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有减必有加,先加后减,加大于减”的原则,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要强化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要健全就业工作领导制度,强化地方党委政府责任,构建党委政府领导、人社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川渝两地协调联动的“大就业”工作格局。
      坚持“四业联动”,锚定经济带动“大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创业、企业、就业“四业”并举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只有一个个产业稳健发展,一项项创业成长壮大,一家家企业蓬勃崛起,才能实现就业“量”的扩大,进而实现就业“质”的提升。我们要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以市场力量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要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强化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加大对创业实体支持力度。要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县域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稳定和拓展就业岗位。
      坚持需求导向,健全教育培训“大体系”。就业的本质是劳动力供给,而供给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出现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要加快推进“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将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市场用工需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技工教育特色发展。要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薪酬、表彰等激励政策,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发展。要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载体的多元培训体系,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打造四川特色技能品牌。
      坚持优化配置,营造畅通流动“大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流动空间,健全兜底保障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当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依然存在区域之间、职业之间、群体之间流动不畅,依然存在就业政策措施、就业公共服务差异。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营造城乡一体的公平就业环境。着力消除性别、身份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切实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要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者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劳动者在省内外顺畅就业。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打破服务贸易壁垒,更好地借助国际劳务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拓展就业渠道。
      坚持兜底保障,涵养就业服务“大情怀”。就业兜底帮扶,就是切实发挥政府的促进和托底作用,通过采取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增收。我们要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要加快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建设,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扎实做好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工作。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完善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机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要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要持续推进“温暖人社”建设,加快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实施“一网通办”“就近办”“川渝通办”“跨省通办”,增强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
      (作者系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