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漂诗人的精神镜像

    ——读《北漂诗篇》(第六卷)

  •     

    □宋宁刚
      时间是残酷的,也是考验人的。过去三年中,多少事被打断,多少事由于一些人的坚持得以继续。这其中,就包括由师力斌和安琪主编的《北漂诗篇》(第六卷)(以下简称“诗篇”)的编辑与出版。
      编选这样一部诗集,编者自然明白,作为“北漂”的诗人们,在“漂”的状态中所写的诗作,不仅有诗学意义,更有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志和文献记录等多重意义。
      诗篇收入来自各行各业的近200位诗人约500首现代诗,作为一个年选式的诗选本,其涵盖面可谓广泛。选本的作者年龄,从60后到00后,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人员,也有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学生。无论从其所触及的社会面,还是从其年龄跨度来看,都很好地实现了诗选本的覆盖面之广阔、多样与立体。
      从入选诗篇的作品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诗人的所见所遇、所感所思,其中有与北京元素不那么直接的,也有与北京元素直接相关的,或者涉及北京更为微观的地理空间的。更有不少直接写到北漂生活。诗篇中,有些书写个体生活场景的诗(如陈克锋《问候》等),以及另外一些作为北漂却能够看到另一种北漂(如提着北京某医院影像中心的塑料袋,“姿态里弥漫出谦卑哀戚的神情”的病人或病人亲属)的诗作,读来都格外令人难忘。
      入选诗篇的诗歌,或有参差,或有类同,但其作为一个总体,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北漂精神群像。这其中,包括北漂诗人,也包括其他一些出现在北漂诗人笔下的北漂和非北漂。无论如何,它们都向我们展现了北漂诗人所看到的北京及其人事(有时也会写到存在于北漂们心中的故乡)。这些“自我”与“他者”,反过来构成了北漂诗人的自我身心图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诗篇展示了北漂们的精神镜像。
      值得注意的是,诗篇在呈现诗作、给出作者简介外,一直收录部分诗人的北漂感言,同时用诗人安琪的钢笔画作为诗集的插图。北漂感言在相当程度上,不仅是个人更直接的心意表露,且与书中的诗作构成强烈的互文,也更凸显《北漂诗篇》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比如,“北漂生活无论苦与乐,都是挖掘不完的人生财富”(星汉),“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花语),等等。安琪的画作,与诗文形成互文,增强诗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从诗篇来看,什么才是北漂诗人的诗歌气质,乃至诗歌精神呢?我想,北漂诗人不仅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观察者,也是深度参与者,他们既建构着这座城市的现在与未来,同时又以某种漂泊、异在和疏离的状态,未能与这座城全然合拍。也正因此,他们能置身其中,或出乎其外,以多重姿态书写她,也通过此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精神镜像。这种镜像,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具有标识性的。
      这种具有高度标识性的选本,以及具有高度城市现代性同时又面向自我存在的写作,不仅在北京发生,也在沪漂、深漂、蓉漂、西漂……一切有着漂一族的城市中发生。他们为城市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精神刻度,也成为城漂们自我慰藉和精神安顿的重要方式。化用王迪的话来说,漂一族的骨头,已长进城市的血肉之躯,与城市互为自身的镜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