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漂记》的“漂”与“泊”
-
□何琪
四川作家樊雄的新书《蓉漂记》,最近有点火,我也买来读了。在《蓉漂记》中,樊雄写了“漂”,也写了“泊”,因而全书分两部分:上篇《漂在旅途》,下篇《家在成都》。
一个山区小县城贫困人家的孩子,失去读高中升大学的机会后,还一心向往成都,独自到成都打拼,这在上世纪80年代,可说是天方夜谭的幻想。因为那个时候,调进成都,不仅单位要有空缺编制,还要有入城指标,两样都是“拦路虎”。但凡条件好点的单位,哪里会有编制空缺出来?即便有了编制,还要申请入城指标。这个底层青年,却不仅敢想,而且还完全“操正步”去做。
翻开《蓉漂记》,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进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冰雪融化、激情燃烧的年代。国家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只有嗅觉灵敏的人,才会一头扑进去。当很多人还墨守成规,在体制内按部就班浑浑噩噩混日子时,先行者已跳进急流险滩,一路扑腾搏浪,游向更宽广的大江大河。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的。在旱涝保收、职业固定,大多数人还端着铁饭碗的城市人口中,个人意识的觉醒才刚开始,还很少有人为了一个心愿,就激发一种精神,憋住一口气,穿过波浪起伏的重重障碍,不折不挠地去实现,主动改变现状,打破稳定,将身家性命置于不可预知的漂流中。这个漫长而焦灼的过程里,有多少热情、向往、努力、打拼、挣扎、孤独、无奈、悲凉……所有的感受都来不及感受,只要心中的灯塔不曾熄灭,就一刻也不停歇,奋力游向理想的彼岸。
直到几十年后,作者才用心平气和的口吻,写下这段曾经波涛汹涌,一口气上不来就会被呛死的惊险经历。个人以为——
《蓉漂记》写的“漂”,实际是传承一种精神财富。有哲人曾说过,所有的苦难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漂”的经历自然也不例外。“漂”中有理想和目标,“漂”中有感悟和历练,“漂”中更有提升和成长。“漂”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同,“漂”的过程,却永远有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经历和体验。岁月可以成为一去不返的过往,“漂”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蓉漂记》写的“泊”,实际是展示一种生活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大人物的境界,不是各行各业顶尖翘楚的辉煌,而是一个普通人本能地想改变自我命运,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平安喜乐的愿景。因而,作者在书中特别写了对成都情定终身的挚爱。“在天下最安逸的地方建一个安逸的窝,活出人生的种种安逸,还有什么比之更安逸的呢。”或许成都真的就适合作者,或者说像作者这样一个“没有野心却追求上进,努力奋斗又享受生活的普通底层草根”,本身就更适合在成都这样一座“不大不小、不急不慢、不累不懒”“看似隐逸实则进取,看似悠闲实则充实”的包容性移民城市,实现人生的“漂”与“泊”。
这些年,喝过太多无用的心灵鸡汤,接受过各种教人投机取巧的职场培训,也读过太多满身光环的名人传记,我认识了那些鸡汤大师、成功学大师和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他们却都不认识我,离我很远很远。《蓉漂记》和我很近、很亲密,近到就在邻家隔壁,亲密到随时都可以点头招呼。
读完《蓉漂记》,仿佛在小区的林荫道上,看见一个头发斑白、面色平和的大叔从我身边走过。背影里显示的沧桑,正是我有待或正在体验的经历,他曾经的心愿正是我现在规划的目标。了解他的故事,不用说教,我也能潜移默化领悟到那些中国式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