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楼梦》不完美的美
-
□寸言
一票难求的民族舞剧《红楼梦》,终于看到了全貌。或许因为期望太高,舞剧让我有些小失望,但正如人生求不得圆满,舞剧不完美中的美,也足够让我们细细品读、静静体味。
舞剧好在取舍有道。把如此庞大的《红楼梦》,用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作为主线串联起来,并展现了原著里一些经典桥段。开头从宝玉转身遁入空门到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谢幕,宝玉再次转身,繁华也随即落幕,身后之人端坐于此,却白茫茫一片,似大梦一场。“只愿长梦不复醒,终有曲终人散时。”前后呼应,虚实结合,逻辑完整。
它既超越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挽歌,而更像是灵魂独对苍穹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何”的亘古追问,是时间记忆,也是空间意向,如此真实,却又充满虚幻。
十二金钗的服装设计,我觉得可以打满分,舞者的服装兼具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表演所需的轻盈曼妙。据悉,设计师以明清画作、孙温的绘本和京昆戏曲为灵感,将云肩作为设计的核心元素,并从原著中提取“花”这一意象,以花卉的不同寓意作为性格特征,关联上十二金钗的命运,包括妆容、眉型、首饰,都十分精致考究。舞者似从古画中徐徐走来,为观众构建出如花摇曳般的十二金钗和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观园。
本剧的编导和舞者大部分是90后,可以看出他们对经典的敬意,大部分剧幕尊重原著不说,对人物的还原度还很高。比如黛玉,总是拿着一张白色丝帕,不是挡住樱桃小嘴,就是捂住胸口,整个一“病如西子胜三分”的体态;宝钗喜欢拿着一把团扇,坐行立卧、一举一动都体现出端庄娴静;熙凤身着大红色如火一般登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双丹凤三角眼,无比彩秀辉煌,让人认不出都难。还有妙玉的超凡脱俗,可卿的娇艳妩媚,李纨的贞静清雅……通过舞者的衣着、神态、动作都可以一眼认出。我想,这些青年舞者一定是认认真真地阅读了《红楼梦》,而且还下功夫研究了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才会如此精准到位。
写了这么多可圈可点之处,为何还是觉得有些小失望呢?我感觉全舞剧最大的败笔是《花葬》《归彼大荒》两幕。我能理解编导想要有些创新,也是跳出来想表达十二金钗对命运的抗争、对封建社会的控诉,想弥补书中每个金钗都凄惨而又潦草收场的遗憾。但我实在无法接受这种表达形式,太过现代,甚至有些阴森恐怖,和前面10幕完全割裂开来。
光秃秃的现代化后台,什么纱幔幕布全都没了,有的是无尽的黑暗、惨白的灯光和一地的白花。十二金钗身着现代舞裙,在设计得和墓碑一样的高椅上,披头散发地卖力表达着哀恸和不甘,如同一群孤魂野鬼,让人从心底发寒。《归彼大荒》的演员们几乎没有跳舞,匆匆结束,或许是为了表达金钗们从幻境中来,终归彼大荒?这又回到上面所说编导是90后的青年舞蹈家,敢于大胆解构与重构,表达自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算是提供了从不同维度思考的意义。但我依然觉得,如果整个舞剧能在《团圆》一幕就结束,或许效果还更好。
再有就是人物塑造方面,除上述金钗外,其他几个让人傻傻分不清。在我心里,每个金钗都应该有自己的颜色,如湘云般明媚可人的女子应是鹅黄色,但舞剧中的湘云身着深紫红色,以至于我到最后才分辨出哪个是她,这是我在《红楼梦》中第二喜欢的女子,让人略微有些遗憾。直到游园一幕,我才认出惜春和探春,两人一个浅绿一个深绿,一人手握画笔一人手捧书卷,而迎春则是身着藕荷色,在舞剧中表现得异常活泼,让我一度以为她才是湘云。巧姐身着肉粉色,在舞剧中更不易辨别,或许是她本身戏份就较少,让人很难记住吧。不过能让观众去辨别十二金钗,本身也为这个舞剧增添了一些乐趣。
舞剧的音乐用了大量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总的来说和各幕搭配得还算和谐,但我可以很明显地听出几个乐章都是用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一些音乐内核改编而成,让我几度希望演奏演奏着就能听到熟悉的《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可到最后也没有。如果在《葬花》一幕能再现经典的《葬花吟》,我想会加分许多。这或许又是新生代青年编导想有更多创新的展现吧,不随波逐流,不与人雷同。
舞剧《红楼梦》虽然已是上乘佳作,但还是少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片段。《只此青绿》有青绿腰、《李白》有丽人行、《孔子》有采薇、《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渔光曲,这些舞蹈不仅出圈出彩,也让舞蹈爱好者竞相学习。如果说在近年来我看过的舞剧中,《只此青绿》打90分的话,《红楼梦》在我这里只能得80分,这相差的10分除上述我个人认为的不足外,关键还在立意上,美则美矣,却缺了那让所有国人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震颤感动的心,更多的是对原著的敬意和审美上的共鸣。
不管怎么说,这出舞剧能再次将经典翻热,让无数年轻人想要读读原著,而我也开始了重读《红楼梦》之行,就已算成功。但在打造经典、创作精品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愿我泱泱中华能出更多让不同人生相遇,不同心灵相识,不同理念相知的优秀作品,真正浸润到国人的内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