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的舞台
——由长篇小说《主角》窥探陈彦的文学观念
-
□孙子力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而我一直在思考:文学领域何谓创新?或者说,小说的创新出路何在?读罢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对这个盘踞在脑海里很久的问题突然有了领悟。
也许,文学的创新或者说小说的创新就是“不创新”,就是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讲故事,老老实实塑造人物形象,老老实实呈现时代变迁。让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演绎属于他们的剧本,尽情释放属于他们的欢声笑语和苦痛悲伤——他们都是努力主宰自己人生的主角。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救世主,不是指挥家,也不是评论者,而是心怀大爱与悲悯,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和笔下的人物融洽共处,一同经历人生的神秘“第三者”。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人类展开心灵的净化与提纯,帮助迷惘的人们穿越泥沼,发现人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擦干眼泪继续歌唱。
好的小说家,一定和笔下人物及环境融为一体,具备共情能力,通过小说这个载体,为人类社会继续完善价值体系,并呈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地域一种十分可贵的生命状态。读到这样的小说,是读者的幸福,也是时代的幸运。
《主角》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没有一眼可见的所谓文学技巧,也没有结构方面的所谓创新。这部小说,保留了讲故事的传统,语言朴实无华,大量运用方言,始终在渲染一种只有秦地之人才能理解的情绪,属于集体也属于个人,代代延续,不断累积,最终以秦腔的形式被大众所知所感,成为一种特别地方又特别世界的民间艺术。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技巧的话,这部作品第一个巧妙之处在于选择了一个有张力的题材。通过叙述一位名叫忆秦娥的秦腔演员,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曲折历程,折射了中国社会近40年的发展变化,让读者既享受到了久违的读故事、听故事的美好,又从中领略秦地悠久的风物人情,认识了秦腔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巧妙在于,作者没有“生活在别处”的矫情,而是踏踏实实俯下身去发现脚下这片土地,观照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距离很近的人、事、物,并选择了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这是十分冒险的写作。如果没有长年的观察和积累、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强烈的地域文化自信,很难驾驭得了。读陈彦小说,很容易被他带入秦地的语境中,和他一道登上秦腔的舞台,成为其中一员,或正面角色、或反面角色。作者没有丝毫主观评判,始终在呈现舞台的精彩和复杂的人性。
第三个巧妙,小说似乎始终在不自觉地输出一种认知:人生的舞台很小,属于每个人的时间不多,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显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却可窥探出陈彦执着的文学坚守。忆秦娥一生没有做过第二件事,帮助她走上舞台的舅舅胡三元也没做第二件事,包括秦腔四大家,都是把全部生命放在发展秦腔艺术这一件事情上了。
还有,主人公身边的一些反面小人物,他们做的那些事情也不复杂,不过是为了一点虚荣心,得到一些私利,甚至为满足一些欲望,有时不择手段。但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没有谴责谁,没有赞美谁,而是努力还原生活的真实,让文学真实的力量去给人以启发与引领。
读整部作品,读者始终会被秦人独特的固执和精神力量打动,始终在秦腔或激越或凄清的悲壮情绪中难以自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深情,他或许想要说的是:生活的舞台百感交集,原本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
《主角》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通过塑造忆秦娥这位秦腔艺术家,重新定位了中国女性的形象。她们应该是坚韧的、纯粹的、明媚的,而不是脆弱的、埋怨的、幽暗的。
文学的创新无论如何都只会是权宜之事,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核无法创新。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故事始终在重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后,人性的脚步却鲜有突破。人类的品质,或者说文学的品质,永远都指向某种永恒的东西。优秀的小说家,显然早已知道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