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好发挥四川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     

    □汤继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去谋划。
      发展方面。一是突出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等,推进非人口密集聚集区的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把西部的发展与安全推向新高度和新水平。二是保障粮食及种源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持续推进农产品“金字招牌”建设,加快培育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三是水资源安全。在淡水资源争夺日益激烈背景下,四川可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在保护江河、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等水生态基础上,谋划大型水利设施项目。四是网络信息安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四川具有发展信息安全的产业优势,已有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以及布局网络实训靶场、网络攻防演练基地等,能同重庆联动打造成渝地区网络信息安全基地。
      经济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紧抓数字浪潮,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顺应“双碳”趋势,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三是聚焦智能革命,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加强智能化场景应用,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组织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的企业接洽会,引导全省主要工业企业开放智能化需求清单,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智造”升级。
      科教方面。我省正经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期,应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从科技创新“源头”“成果”“土壤”三方面入手,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融合,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壮大战略科技创新“源头”,二是促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三是厚植创新生态肥沃“土壤”。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一定优势,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等。推动与重庆及沿海发达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任职。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发挥重大平台载体、行业领军企业的作用,清单式引进战略科学家、高精尖紧缺人才。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积极推进“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持续强化创新法律保护,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科技创新立法,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领域重要立法,构建综合配套法治保障体系。
      能源方面。四川具有成为中国“气大庆”的潜力和优势,是提升我国天然气自主保障水平的贡献者。进一步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一是打造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二是塑造自主开放的能源安全模式,三是全面推进绿色高效能源技术与理念。开放方面。在“双循环”背景下,四川可加快接轨国际市场。一是构建高效能开放大通道。协同重庆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合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二是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突出成都极核引领作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带动四川“多支”联动开放。三是打造高质量“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对外交往载体,积极争取在成都增设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机构,推动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关系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化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对外交往国内合作。四是深耕国外市场,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正在遭受部分单边主义和军事对抗的打击,然而以RCEP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并未改变。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在此重大节点时期,四川必须观大势、谋全局,进一步认清四川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优势,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大战略赋能下,走好新的赶考路,答好新的时代题。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