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及对外传播

  •     

    □刘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将人类文明视为有机的统一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突破了意识形态隔阂,将人类文明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以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着眼点,积极倡导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合作交流,推进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往,进而谋求全人类的幸福和共同价值追求。它致力于解决世界性难题、谋求人类的发展进步,努力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还原人类社会交往的本来逻辑和应有秩序,为推动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统的“实力至上”治理体系不同,它呼吁以多边主义取代单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无论国家大小、无论实力强弱,都可以参与到对国际事务和世界性难题的商讨、建设和成果共享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如近年来中国发起或参与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不仅带动了周边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弥补了自身发展力度不足的问题,而且为推进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提供了经验借鉴。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加认同中国的方案,中国也将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结成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
      然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要求相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工作还亟须加强,特别是要研究如何从理论上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价值理念,研究如何将中国生动实践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挖掘出来,讲好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故事,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强音。
      为此,我们需要从叙事维度、价值维度、渠道维度等出发,融会兼具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体系,在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挖掘和凝练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民与人民交往中体现人类共享价值观的故事内容,在共同或相似的经历和记忆中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意涵,并将其升华为“共同体”层面的人类经验,以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的初衷和目的。
      一是在尊重文化差异、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突显“中国声音”话语体系的公共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利益的共享性。要持续打造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致力于在“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的故事”中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体现人性美好的故事、体现能够贴近国际受众生活实际的故事,找到共同的“语言”,激发国际受众的共鸣点、共情点。
      二是寻求不同价值观的相似性、共通性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实现共同利益,追求至善”为基础理念,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维度,以“满足生活”“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为导向的。这些内在特性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然会被包括西方民众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理解、支持和认同。
      三是打造“万物皆媒”的新媒介生态为传播途径,进一步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在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推动下,泛媒化、全息媒体的时代正在来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应当顺应“万物皆媒”传播生态下的内在逻辑,更加自觉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其涉及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联系起来,将其涉及的历史、现实、未来集合起来,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广泛、立体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网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更加深入人心,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