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科研人员真减负、真受益、真自主

  •     

    □王晓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第一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第一,以战略科技人才为重点,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中坚骨干。今天,我国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战略必争领域和重要前沿基础领域,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人才培养、使用和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注重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以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引领,以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形成雄厚基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尤其是人才的空间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优化环境,招才引智,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第二,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改革和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从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举措来看,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等部门已经先后多次就此完善相关政策举措,连续推出了科研人员减负的三个版本,组织了多项专项行动,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政策落地难的问题,让科研人员能够真减负、真受益、真自主。
      加快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强化价值导向,分类精准评价。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根据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不同学科领域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实行分类评价,对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对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对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更具精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第三,坚持自主培养与对外引才并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人才培养,一方面自主培养,一方面向海外招引各类优秀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优势,发挥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显著独特优势,发挥国家事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的广阔舞台优势,提高我国人才的自主培养供给能力。
      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与隔绝,必须主动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开放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式,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更好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作者系科技部人才中心副主任,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