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货站:

    每天近 500 吨货物,如何“登机”发往全球

  •     

    □徐也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11月1日14时许,4万平方米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货站内,叉车、拖车和滚筒车等有序穿梭,一片忙碌景象。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为的就是在凌晨就能将从全国各地转运而来的数百吨货物,送上相应的航班,按时发往全球。
      双流机场正加速打造连接全球、辐射西南的航空货物运输枢纽。今年以来,成都航空口岸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60%以上,仅机场国际货站,每天就有近500吨货物进出周转。
      吞吐量如此大的国际货站,如何保证货物安全“登机”发往全球?记者走进这个大型国际货物“航站楼”,一探究竟。

      先办理“值机”:
      “身份证明”要核对,安检全程有车接送
      走进机场国际货站,卡车、重型货车来往穿梭,一片繁忙的场景。“交货处”是国际货物“登机”的区域,接收货物的平台高出地面1米左右。满载货物的各型货车不断驶来,车厢打开,与平台正好在一条水平线上,一辆叉车驶进车厢,将货物卸下,堆放在平台上,还有工作人员手持地牛,将堆满集装板的货物拉到一旁,等待下一步流程。
      “要运送的货物先在这里交单、验货。” 四川省机场集团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货运服务部副经理徐驰介绍,货物来到国际货站,相当于进入“航站楼”,现在要入库,也和旅客登机一样,需先过“安检”。工作人员要一一核对,即将入库的货物种类、数量是否与“机票”信息一致。
      现在正是货物入库高峰期,一件刚搬下的货物,却在拆封。这是件长1.5米、宽高各1米左右的重物,用木板严实包装,拆顶板的工人累得直喘气。“这是从广州运过来的模板,要搭川航航班运到莫斯科。”手持货单对货的工作人员介绍,物件体积过大,需拆箱进行检查。
      经过“身份核对”的货物,放在传送带上过安检。不需要复核的,经由传送带直接进入库区。记者看到,由于货物量太多,7条“安检线”全部启用,货物挨个“排队”等待安检。
      库区好比“候机室”,上万平方米的场地里几乎堆满货物。库区里,又分为堆放区、打板区、交货区等,川航、汉莎航空、比利时航空等,都有各自的货物堆放区域。徐驰介绍:“以前暂时不着急发运的货物可暂时寄存在库区。今年,库区只接收48小时内发运的货物。”
      不仅货物多,车也多。安检窗口送来一件件货物,一辆辆叉车来回穿梭,尖尖的货叉伸入托盘下,将托盘连同货物整板抬起,转运到堆货区;堆放距离比较远的货物则用拖车转运,拉车类似儿童坐的小火车,由一节节有挂钩的“小车厢”组成,如果货物较多,就多挂几个车厢。走在库区内,不时可听到车辆即将到来的提示声。
      “我们这个库区,各种特种车辆比较多。”徐驰说,航空货物件多量大,用车辆转运效率更高更快,货站的叉车操作人员也由此练就一身好本领,曾连续两届在全省叉车技能比赛中夺冠。

      “候机”大变身:
      “乘客”体型各不同,“收纳大师”重新编组
      进入库区的货物,是不是就等着登机了呢?不是的,“候机”的时候,它们还要来个大变身。
      交货区整装待发的货物,由一个个小件货物组成,它们垒砌成一块巨型货物,外围覆盖了一层渔网样的绳索,并用透明薄膜紧紧捆缚。“这是‘打板’后的成品。”徐驰介绍,进入库区的货物都要经过“打板”,才能装机。
      “打板”是指将货物在库区被装卸工重新“编排”。走遍整个货站,此前散装的圆柱体、长方体和袋装的“乘客”,通过装卸工巧妙地拼装摆放,到最后都会变成3米、2.4米、1.6米等高度不同,能够适应不同机型的“巨型”包裹。
      蓝色的固定打板台前,装卸队员蒋利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货物做准备。“我们会事先花5分钟把需要绑在最外面的绳子整理好,并铺上防雨的塑料油布。这种流水线的方式,目前是最快的。”他说,在货物供应速度、人手充足的情况下,打完10个板也就是两三个小时。
      记者注意到,“打板”完成的包裹并不是规则的立方体,而是呈梯形或圆弧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飞机内部是弧形状的,这是为了适应飞机结构,提高货物装载量。装得越多,才越不浪费空间。这也是在送单时,需要提供货物尺寸的原因,有经验的装卸队员,在“打板”前已对货物尺寸心中有数,可以让更多的货物一趟就能运走。
      装卸队员都是“收纳大师”,他们要凭借经验和对不同机型内部结构的了解进行打包。据了解,货站有不少“打板王”,他们可在容量为100立方米的货舱中装入99.9立方米的货物。
      今年以来,打板区增设50个固定打板台,提高设备的运转效率,并新增3000平方米存货区,今年10月已投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