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开遍烂漫“山花”——《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奖启示
-
□孙国贤
9月15日晚,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举行,《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山花奖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专业大奖。《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是本届山花奖四川唯一获奖作品。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的该书,以20世纪80年代收集的通江县民间歌谣为底本,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对歌谣中的方言和民俗进行详细校注,并辅之以大量民俗图片,以图注文,以文释图,全方面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抢救性地保护了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成功攀摘山花奖,启示着民间文艺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开遍烂漫“山花”。
保持民间文艺的泥土气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民间文艺具有天然的人民性,这个人民性由其DNA决定,来自民间,出于人民的实际需求,并跟随人民的审美决定其走向,只有沾染了人民的“泥土气”,才能创造出人民所需要的新的文艺作品。《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自启动以来,久久为功,多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凝聚着几代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凝聚着大巴山人民的理想信念、苦乐辛酸和生活哲理。该书在对勘手抄本、油印本和整理本三个版本的基础上,对1270首通江民间歌谣进行了详细注解,尤其是对歌谣中所涉及的民俗事象,用1200余幅图片进行“图注”的方式直观呈现,皇皇180余万字,既是致敬祖辈先民,也是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做好民间文艺工作,其关键路径就是关注民间、发动民间和走向民间三个维度。要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激活民间资源,不断地探索有效路径,就要把“下种”“播种”工作做好做实。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设立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和平台,它使民间文艺有了方向,使文艺工作有了魅力和荣光,推动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让最美的田野山花也能绽放在殿堂之上。
激发民间文艺的生命力
民间文艺要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其生命力是其根本。检验艺术的优劣标准是人民的接受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在诗作写好后,还读给妇女儿童听,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以检验自己的写作是否有效。如何激发民间文艺的生命力?依然是将民间文艺交还给人民。由人民来培育、来管护、来修枝剪叶、来浇水施肥培土。民间文艺要壮大,就需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强大和顽强的生命力不断迸发,民间文艺才能不断地成长、壮大,蔚然可观。比如,巴中市出台《“六个一”文艺精品奖励办法》,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发民间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实践证明,积极打通联系服务民间文艺“最后一公里”,营造全社会支持民间文艺的文化环境,研究和探寻民间文艺的新思维新特点新类型新表达等基本规律,调动民间文艺的积极性,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大有可为。
充沛民间文艺的鲜活度
苟日新,又日新。人民群众的文艺审美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民间文艺的内生动力和审美修养,让民间文艺不断开花结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辨别力。《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不仅以历史蓝本为依据,而且引入新的数字化手段,在内容上细审方音、考辨本字、追本溯源、复原民俗,对歌谣中的方言和民俗进行详细校补,才凝结成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正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正是在充分吸收民间智慧和大众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民间文艺的质地和成色,民间文艺才涵养出更为引人注目的丰美性和鲜艳度。
相信,民间文艺只要坚守人民立场,沾满泥土气、滋养生命力、保持鲜活度,就能创作反映现实、烛照民心、引领时代的文艺精品,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培植更多更美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