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人川味川情 演绎东坡精彩人生——话剧《苏东坡》杂谈

  •     

      □李文廷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之一,精诗文、擅音律、好书画、爱美食,他的故事被后世以传记、小说、影视等各种形式广为传颂,他乐观旷达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话剧《苏东坡》,用川人、川味、川情的艺术手法,向世人演绎了苏东坡起起伏伏的诗意人生,为观众塑造出一位宦海沉浮、才情横溢、守正不阿、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形象。

    大量四川元素的融入
      故事从皇甫遵奉命缉拿苏东坡讲起。皇甫遵及众衙役快马加鞭前往湖州缉拿苏轼,演员们采用了川剧趟马的身法,运用虚拟手法配合密集的鼓点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将观众瞬间带到九百多年前的乌台诗案中。川剧“帮腔”更是贯穿全剧,在剧情关键节点多次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剧情的作用。同时,整台话剧还不时穿插四川方言对白,形成普通话与四川方言杂糅交替,不仅突出了四川特色,还增加了全剧的趣味性。
      这些四川元素的有机融入,既是话剧与川剧两种戏剧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更是创作团队强化和展现苏东坡蜀人身份的途径,让四川文化在剧情中自然呈现。

    全新的演绎形式
      话剧启幕,一群现代“说书人”登场。故事不直接从苏轼本人讲起,而是通过这群“说书人”之口,向观众介绍千古文豪苏轼姓名的由来,进而引入乌台诗案始末。这是巧妙运用了布莱希特“陌生化”现代戏剧理论,将戏剧体戏剧和叙事体戏剧有机结合,通过“说书人”这样的形象,形成时空的转换与交叠,从而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
      “说书人”形象在全剧中不断出现,甚至穿越到剧中扮演各类角色,成为“串场人”与主角苏东坡形成良性互动,一系列的插科打诨,既有助于剧情的推动,同时也增强了全剧的诙谐幽默效果,从侧面反映出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说书人”在这里起到了以今人论古人、以旁人评名人的作用,成为该剧的一大特色亮点。

    简洁的舞美与道具表达
      全剧吸取了戏曲艺术简洁明快的舞美布景特色,更多地将舞台空间交还给台上的演员,让他们能够全力施展演技。乌台诗案始末的几场戏,舞台上除了关押苏东坡的囚车、弹劾苏东坡众官员的坐椅,就没有其他多余的道具陈设,完全依靠背景和灯光的变化来呈现,简洁明快而不乏生趣。苏东坡黄州躬耕,更是让演员以虚拟的手法,通过肢体动作去表现清理碎石瓦砾的场景。在一片空白的舞台上作如此的演绎,一方面给予了演员极大地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演员演技的极大考验。
      纵观整部话剧,舞美设置和道具使用都极为简洁,创作团队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如何展现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本身,想通过人物对话、演员肢体表演等去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东坡诗文的立体式呈现
      苏东坡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文成就。要立体展现苏东坡的诗意人生,当然离不开其诗文的呈现与演绎。然而东坡传世诗文不计其数,如何选取和编排则颇有讲究。话剧《苏东坡》中涉及了《湖州谢上表》《猪肉颂》《前赤壁赋》《念奴娇·中秋》《和子由渑池怀旧》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每一篇诗文,或由东坡亲诵,或由他人转诵,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剧情的推进,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时期东坡居士的不同心境。《猪肉颂》更是被配以曲调,由黄州众百姓口中唱出,这里面既有苏东坡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也有他的闲情与才情的交织,更饱含着黄州百姓对东坡的景仰与爱戴。通过这些诗文在剧中的穿插展示,观众看到的是一位文学奇才、美食达人、宦海过客、躬耕草民、旷达雅士,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东坡居士形象。
      话剧《苏东坡》融话剧与川剧艺术于一体,采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辅以大量地道的四川元素,是一台以全新手法演绎四川历史名人苏轼的经典之作。其表现手法与时代接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话剧舞台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与突破,值得借鉴与观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