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伴我成长
-
□陈智林
《四川日报》是我的老朋友了,它的报道伴随着我的川剧之路和个人成长,在我喜悦的时候,帮我分享快乐,被更多人知晓;在我低落的时候,提供真诚的关心和问候,一起让川剧行业变得更好。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人生中第一朵“梅花”绽放的消息,是《四川日报》告诉我的。1990年我第一次向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发起冲刺。那时候我26岁,参加完比赛后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忐忑。6月初的某天,我在练功房突然接到了当时四川日报记者许佳的消息,“你得梅花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喜,因为我当时真不知道自己得了奖。
当时许佳还为我写了一篇专访,那时的我初出茅庐,有些懵懂,大家都叫我“小陈”,是许佳的报道,让我的个人消息首次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上,我很感谢她。
媒体对社会的触觉,天生敏锐,常常和我产生心灵上的撞击。其实,在许佳的这次报道前,我和同学们就很关注《四川日报》了。我上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遇,考进了四川省川剧学校,起步比同龄人要晚,当时为了学好川剧,付出了很多努力,以为学完后能够留在成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梦想,没想到最后被分配到了离家很远的攀枝花。这一系列消息,当时也是最先通过《四川日报》知道的,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可能觉得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有点不能接受。但后来从报道上了解到青年川剧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才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我在攀枝花沉淀自己,修炼内功,后来这里也成为我的一块福地,遇到了很多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是我事业上重要的一环。
《四川日报》记录着川剧这几十年来的变迁,也伴随着我一步步地成长。后来,我第二次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担任四川省川剧院的院长,开始主持很多川剧业务方面的工作,从一批老川报人到如今充满活力的全媒体新闻工作者,大家都与时俱进、薪火传承地关心川剧事业,关心四川文化事业。这些志同道合的媒体工作者,也成为我人生中的好友。他们在我获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把喜悦传递给更多人。在我们的行业经历国企改革等瓶颈期时,他们扎实地调查,找出问题症结,为川剧振兴出谋划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其中,不少重磅报道,真诚又用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最近,我天天在四川省川剧院排练川剧《草鞋县令》,为中国艺术节的表演全力冲刺。这部戏将于9月2日在天津参评演出,代表四川争夺国家文华大奖。我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展现一位心系老百姓的基层官员的形象,去攀登艺术的攀登艺术的至高点,希望能带领四川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回答自己26岁时的初心。这可能是缘分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四川日报迎来了70周年的华诞,我们好像又在时空中相遇、轮回。我想无论是川剧事业、新闻事业还是文化事业,我们一直在为老百姓服务的路上前进,从未止步。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