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到的那张报纸让我迷上了文学



  •     

    □阿来
      一张报纸,能够走过70个年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2022年,我的老朋友《四川日报》迎来了创刊70周年,要我写点什么,我想了想,写下了“世界眼光 中国精神 四川特色”。我认为,这是对《四川日报》70年一个恰当的概括,也是我对这张报纸由衷的赞美。
      如何办好一张报纸?这是中外传媒行业一直面对的重大课题。用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这种光明,必来自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报道,彰显出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在我与《四川日报》的交集中,能感受到,《四川日报》就是这种光明的制造者,他们拥有非常优秀的编辑团队、记者团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四川省和国内外新闻,反映地方群众的要求,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四川日报》用7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党报形象和品牌,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坚持的新闻情怀和追求,是烛照时代的炬火。
      我在长篇小说《空山》中,讲过报纸出现在机村的故事。报纸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者,在汉藏两地来回奔波,那些情景,有我的亲身经历。我们这一代人,读书看报是获取知识资讯的主要方式,我在大概13岁的时候,放羊的途中,偶然拾到了一张报纸,并不完整,但我看到了一篇京剧《沙家浜》的报道,那些文字组合在一起,方方正正的,与我在学校念的很不一样。那可能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它让我迷上了文学。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一张《四川日报》吧?毕竟当时的信息非常不发达,我想不会再有更远的报纸能到我们那儿。
      1996年,我来到成都。第一份工作是在《科幻世界》做编辑,这之前,我在阿坝,也是一份文学杂志的编辑。这样的工作与报社的编辑是有相同之处的,其实,文学界有很多前辈,都是从报刊编辑的岗位上走出来的。孙犁先生,参与创办了《天津日报》;巴金先生,创办了《收获》杂志,去法国之前,他还参与过成都一个宣扬新知的杂志《半月》的采编工作。此外,很多记者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一流的作家。比如,刘白羽、萧乾、沈从文、马克·吐温、海明威、狄更斯、马尔克斯……还有我们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王火老先生,也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文学刊物,我们的传统纸媒,我们的编辑工作,确实在这个社会中是可以起到作用的。
      至少于我而言,《四川日报》帮我记录了很多重要时刻,留下了珍贵的记忆。40岁获茅奖,58岁获百花双奖,59岁获鲁奖……我的每一部新作出版和文学活动,《四川日报》都及时报道,很多即兴演讲,也因为《四川日报》变成铅字,获得永生。
      在我获得的无数文学奖项中,有一个特别的,是《四川日报》授予的,可以说,在我未成名之前,就肯定了我的文学创作。那是一首我在漫游若尔盖大草原时写下的诗歌《即将上路》,发表在1991年12月22日的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上,获得了第二届四川日报文学奖。感谢《四川日报》在那个时候的鼓励,让我更有信心把自己交给文学,更加进取。
      “消息如果不被报道,就没有任何影响。”这是美国作家特立斯对新闻媒体重要性的基本看法。怎么报道?什么影响?我想,《四川日报》已经用了70年时间来回答,也将继续作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