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身圈越来越“小”幸福感越来越强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8月,成都市民李魁建每天都在成都市水津街水津桥一侧的运动广场上做双杠荡臂支撑,身上健美的肌肉线条,很难让人相信,他已是古稀之年。这个运动小广场上,还有七八种健身器械。每天专门来“练肌肉”的群众,有五六十人。
      “1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健身圈”“5分钟健身圈”……当前,全省各地加快构建体育服务半径越来越短的“健身圈”,让“健身圈”越来越“小”,老百姓一出门就可以运动健身,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多年来,制约全民健身的关键问题就是场地和设施。随着发展,如今这一问题已迎刃而解。据统计,2020年底,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8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8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3.7%。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健身不仅有地,还有专业的指导,健身更加有效率,健身兴趣也更加高涨。
      健身越来越全民化、精细化、专业化,体现了四川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全省体育基础设施依然欠账大、配套不够,全民健身氛围还不够浓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仍然不高,体育产业规模与发达省份比还有不小差距。新阶段,依然要坚持不懈推进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充分释放体育事业发展潜力。
      去年,我省发布《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新征程。其中,特别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接下来,补短板依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按照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赛事活动全域化、健身组织全覆盖、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全民健身智慧化提升等5大工程,建立全域推进、全省联动、区域协同、城乡协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个个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健身圈”。
      全民健身,重在“全民”二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始终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人民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健身场地差、费用贵、种类少等突出问题,要科学迅速跟进解决,充分满足男女老少日益丰富的健身需求,让“健身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
      近日出炉的《2021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及重点疾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77.95岁,近五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全民健身工作是重要基础。我们要把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起来,大力提升全民健身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服务群众身体健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