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遇”王希孟

    ——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符号美学传达

  •     

    □海维清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域上和美集团携中国舞坛“双子星”——著名舞剧编导周莉亚、韩真,带来她们新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于7月14日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款款展卷,将一幅极具宋人美学追求的诗意舞蹈“山水”,纷呈于成都观众面前。
      凡是熟悉和关注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创作风格的业内人士,都知晓她们在舞剧时空叙事美学方面的一次次锐意突破:从初出茅庐任执行导演的《粉墨春秋》到独当一面担纲总导演以来的《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戏曲美学的“留白”到传统音乐美学的“加花”处理,从晚唐诗歌的“沉郁”气质到红色谍战影视的“悬疑”推理……二位编导善于不断尝试和挑战新的符号“前文本”,并始终可以从其他艺术形式与经典作品中,汲取并吸收美学营养,化为舞蹈所用:其舞剧作品往往以缜密精巧的舞台时空编码,丝丝入扣的叙事经营策略,张弛有度的舞段铺陈调度,个性鲜明的身体美学创造,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且富有时代审美特质的舞台艺术形象,为全国观众献上多部诚意满满、精彩独具的舞剧佳作,业已成为舞剧消费市场的重要IP和口碑保障。

    “零度”风格的美学传达

      作品《只此青绿》所依据的“前文本”为素有中国十大名画之誉的《千里江山图》,它是承继自前代绢本设色“青绿山水”派画法的宋代作品。其画作虽不同于同代兴盛的水墨画法,但在审美上却与宋人素雅、克制的美学追求并行不悖。
      因此,在绘画媒介的舞蹈符号化撷取与转化中,编导在符合舞蹈媒介特性的基本前提下,循着由这幅画作联结起来的物质媒材与各色工匠,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的设置,运用多片流动切换的卷轴式“圆弧”舞台美术装置,将传统绘画平面媒介中的布局、设色、虚实、重叠、留白等形式要素,转换为舞台文本空间内堆叠、往复、虚静、变幻、游离的灯、服、道、效、化以及行动、肢体与律动,并在这种同时被赋予了时间与空间属性的媒介转换与符号建构中,遵照宋人的美学意趣,实现了美学表达的统一与自洽。
      尤其在“入画”篇章的舞段设计中,编导以青绿群舞近乎无表情的“零度”表演风格,一改过往舞台演出力求使演员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的表演传统,恰如“无调性”音乐那般,反而在恪守宋人素雅、克制美学旨趣的同时,成就了这部作品鲜明的符号“标出性”,情绪的零度与空无并未削弱作品表达的力量,“弱传播”恰恰给予观者更强烈的知觉想象,并赋予舞者肢体更平等、纯粹的媒介自由,成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极具实验精神的一项重要舞蹈符号美学创造。

    “对话”叙事的“复调”结构

      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文艺作品一般有两种结构类型:一类为“独白型”,一类为“对话型”。“独白型”突出作者意识对描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和行为都被纳入作者的意识,都在作者“全知全能”的观点中得到外来说明。不同于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创作的大多数作品善于以“独白型”的叙事视角呈现,作品《只此青绿》在创作之初选择“舞蹈诗剧”这一特殊的舞蹈体裁,并有意识地淡化了作品中的戏剧情节,采取了古今对话的复调式“对话型”结构。
      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这一“对话”是通过“展卷人”——一位现代古画研究者与《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所涉及的古代各色无名工匠: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以及画家王希孟,在“对话”的复调式结构中展开。在巴赫金的理论中,“对话”一般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作品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则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尤其当主人公把他人的意识作为与内心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即“双声语对话”。通过“展卷人”对画作作者身份之谜的探究与追问,在舞台文本虚构时空的对话关系中,逐步明晰今人与古人的思想共振——这即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致敬,也是今人对传承华夏文明的铿锵诺言。
      “复调”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原本易于落入历史语境的个体“独白”式叙事,被“对话型”结构取代,这使得作品在立意上拓展了更为宽广的时空范畴和意义对象。使这幅原本“无名无款”的青绿山水名作《千里江山图》,拥有了一个超越时间意义的创作者、守护者和传承者——古代工匠以及当下保护并传承华夏艺术瑰宝的工作者和每一位关心传统艺术的普通人。
      所以,“对话型”复调叙事结构的陈设,使原本可能一眼就望到底的叙事节奏,变成了“剥洋葱”式的层层推进,也使得终章《入画》中对《千里江山图》那位若隐若现未留姓名的青年画家王希孟,其三种并置命运悬而未决的回应,并借“展卷人”之口,追问出穿越时空的当下意义:生命早与画作融为一体,成为那抹青绿。
      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透过编导周莉亚、韩真的舞蹈诗剧作品《只此青绿》,我们穿越舞台文本空间构筑起的这个符号意义世界,一眼千年,“神遇”王希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