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天府周末·西岭雪
现实的童话,时代的诗意
——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的价值内核分析
-
□王蓓
很难找到这样一部动画电影,它既包含记录现实的真实内容,又兼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将实验性极强的独立动画创作模式与商业动画运作模式相结合,同时经历着市场与美学的洗礼,体现出一种发自内核的自反性与生命张力。这就是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包含《小兔的问题》《萤火虫女孩》《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哼将军与哈将军》《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共计七部动画短片。该电影于2021年9月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首映之后,于2022年1月在全国院线上映,引起业内强烈反响。
独立动画的市场破冰
《向着明亮那方》是一部典型的具有独立动画特点的作品。独立动画指的是那些不采用流水线模式生产的动画作品。它们一般制作规模较小、时长较短,具有鲜明的导演个人风格。国内的独立动画与市场一直保持着适度的疏离,它们很少出现在院线传播的视野,是不少新生代动画导演早期书写创意灵感的试验场。《向着明亮那方》上线,是市场与独立动画牵手的成功,也是独立动画人直面大众的机遇。
《向着明亮那方》的导演团队由兰茜雅、李念泽、赵易、俞昆、刘高翔、刘毛宁、陈晨七名独立动画导演组成。这七位人生经历迥异的导演,在作品画面风格、叙事结构、意趣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七部短片分别采用了水墨、手绘、剪纸定格、水彩等形式,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童年所见所闻,形成一种拼贴式的散文诗样式。而这种差异化的影像风格,不仅集中体现了独立动画高度个性化的形式以及对自由表达的追求,还蕴含着动画艺术的一种带有自反性意味的生命张力。
平凡童年的诗意致敬
《向着明亮那方》是国内首部绘本动画电影。七位导演分别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绘本进行自由创作。尽管每部短片风格不一,却集中体现了“童年”这第一层主题。
《小兔的问题》以母子问答的方式,再现无忧无虑的童年稚语,表达了童年对成长的疑问。《萤火虫女孩》以童话的口吻讲述了公交司机的夜间奇遇;《哼将军与哈将军》利用角色反转完成了叙事。如果说这三部描绘的是“梦幻的童年”,那么另外四部短片则描绘了“真实的童年”。《蒯老伯的糖水铺》再现了童年对简陋甜水铺的温暖细节;《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回忆了童年与外婆相处的酸涩经历;《翼娃子的星期天》刻画了少年在父母食店里,边学习边帮工的场景。《小火车》则是全片中情感层次最丰富的作品,它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地震后残障少年重新行走的故事。当乐观的残障少年在父母的帮助下,乘坐“小火车”穿过阴暗的隧道,幻化为穿戴着假肢的模样时,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正如制片人王磊所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本自光明。”向着明亮那方,即向着童心最本真之处,追求世界的善与美,以及人心的温良与爱。
乡土情怀的情感共筑
该片的第二层主题在于深厚的乡土情怀。这一点在上文提到的四部偏向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片中尤其突出。它们吸收了乡土文化符号,记录了个体对故乡最真切的记忆片段,同时展现出一种对乡土人文更深沉的理解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其中,在《蒯老伯的糖水铺》中,刻画了诸多稀松平常却极具烟火气的细节:各种甜品的餐牌;裁剪硬纸板的甜品打包方式;南方城市的市井画像。而《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导演刘毛宁,则再现了对于故乡华北平原的生动回忆:广阔的田野上,人们忙着掰玉米、砸皂角、打柿子;囤积着各种杂物的院落中,少年无聊地一边照顾外婆,一边打发着童年时光。这些丰富而混杂的记忆画面,内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平静的乡愁。导演们将社会生活的体验与个体感知融入作品之中,不仅出于审美创作的需求,更是基于不同个体对生存环境的真实认知。所以,这部电影虽然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但仍具有现实主义的价值内核。向着明亮那方,即向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探寻生活原初的真实之美,以及对家国最朴素的情感记忆。
《向着明亮那方》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承载了关于童年的记忆,铭刻着对故土最深情的回望,也折射出中国动画人对本土原创动画艰难而执着的追求。它是“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艺术创新,也是以动画之笔书写民族与时代之声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