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又到一年毕业季。我省各地招聘会上人头攒动,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但偶尔也能听到一两声叹息,叹就业不易。细一打听,似乎就业预期抬得太高。不是平台差一点,就是嫌薪水不够多,抑或工作太琐碎,个人价值无法彰显……找来找去,总和理想岗位有差距。
这种现象的根源固然需要具体分析,但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一些刚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是不是也存着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念头?
事少钱多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天下哪有这种工作?网络时代,流量逻辑时常包装职场假象:张三毕业即年薪数十万元,李四成为副总花了3个月,王五作为自由职业者投资一夜暴富……写手可以用故事注解生活,读者却不能让生活服从于故事,即使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实,极小概率事件也不具备任何复制性。
刚毕业找工作,尤忌好高骛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川视察时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们说的那样,“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
怀着一颗平实之心,就是要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职位永远是和能力匹配的,能力的增长又离不开成长的规律。经验的积累、心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都要慢慢铺垫、层层累加,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打好未来质变的量变基础。刚毕业就想一步到位,没干好士兵,想做将军,这可能吗?
怕苦、怕累、嫌起点低而甩手不干,就是拒绝明天的成长。希望赶快成功没有错,但若不能正视自身条件,欲望太多漫过心堤,只会变成求职路上的障碍。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要经历该有的摸索和锤炼,乃至挫折和困扰。尤其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有如白纸一张,价值观、职场认知、职业习惯还没有完全成熟,更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想要”和“得到”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每一份工作,不管你是否喜欢,都是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只要不舍微末、不舍寸功,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坚守,梦想就能逐渐可感可及。日后大树参天,根基正在此间。
怀着一颗平实之心,更是走向未来的一种职业态度。踏出校门那一刻,另一段人生就自动开启了。这条职业之路上,坎坷波折随时,虚浮躁动难免。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沉下气来,拒绝浮躁,才会逐渐明白感恩、懂得知足、学会取舍,淡定从容。驾驭好自己的人生,首先要驾驭好自己的心态,心态不浮躁,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提倡个人保持平实之心,与政府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出台支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并不矛盾。政府有责任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心暖心的就业环境。我省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认真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出的重要要求,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支持他们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在这之中,于个人而言,如何抓住自身与政策措施的结合点,乘势而上,也值得每个人研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以人生经历来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精彩,但能不能把握住精彩,最终取决于个人心态。宁静方能致远,平实才能宽阔,只要心中装着一片海,未来的路就不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