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随笔

    为谢师宴变成谢师信点赞

  •     

    □袁文良
      高考结束,公布高考分数及录取分数线虽然还有些时日,但一些感觉“考得很好”“上大学没有问题”的考生及其家长已经着手准备谢师宴了。然而,笔者却发现,不少学校的老师都婉言谢绝了考生及家长的好意,并明确表示“不赴谢师宴”“不收谢师礼”,就连一些酒店推出的谢师宴套餐也遭遇了冷落。
      纵观近年来各地出现的谢师宴,似乎已成为商家的招牌,动辄成千上万的高消费让原本人人都可以表达的“谢师”有了门槛。内容也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答谢师恩,而是成为很多学生家长博面子、讲排场的时机,互相攀比,让普通的工薪家庭难以承受。此外,孩子考上大学,你不摆个谢师宴,就会有人说你小气甚至忘恩,孩子也会觉得在同学面前“丢份”;而学生家长摆下谢师宴,如果老师不到场,会被人说是清高、架子大……结果,让好端端的谢师宴失去了“谢”的本意。
      而今,不少学校在高考之前或学生毕业之前,就向学生提出了不搞谢师宴的要求,老师也作出了不赴谢师宴的承诺。而三年的朝夕相处,师生到了惜别之时,学生总是想表达一下对老师三年来帮助与教诲的感恩之心,于是许多学校倡议学生将准备的谢师宴变成情真意切的谢师信或谢师电话、谢师贺卡之类,以此向老师表达内心的感谢之情,这无疑让人感到徐徐吹来的清新之风。
      事实上,学生经过三年苦读,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满怀欣喜地走入大学校门,就是对老师的最大安慰,也是对老师辛苦付出的最大感谢。绝大部分老师也不会在乎学生及家长的一顿饭,也不会在乎一杯酒,更不会在乎一件礼物。反之,学生给老师写上一封谢师信,编辑一段谢师短信,绘制一张谢师卡,可谓是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有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发自心底的感激之情,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总之,在学生毕业之际,或是学生高考之后,倡议引导学生用谢师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真诚敬意,有利于消除变了味的谢师宴,也有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更有利于维系纯洁的师生之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