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骑手友好社区暖新就业群体心

  •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王钟的
      外卖员、快递员进小区大门难,进了小区找不到具体地址怎么办?消费者在享受平台经济带来的一系列便利的同时,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却困扰着众多骑手。一些小区限制骑手骑电动车入内,部分老旧小区门牌号排布复杂,加之平台配送时效的严格约束,骑手工作面临多重挑战。与此同时,妥善解决这些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融入社区的问题,不仅深刻影响新业态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今年1月以来,为切实解决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休息难、保障难、融入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印发《推进“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开展“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试点。这一探索回应了万千骑手的现实诉求,开辟了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协同升级的新路径。
      如何平衡社区安全秩序与配送便捷性,是居民和骑手共同关心的问题。传统小区管理模式中,外来人员入内需经历繁琐的登记流程,难免延误配送。部分居民则担忧,若对骑手敞开大门自由进出,可能增加安全隐患。《方案》以“信息支持促友好”破题,通过升级社区数字门牌、绘制骑手友好地图、优化小区进门流程等方式,为骑手创造便利工作条件。骑手只需扫描门口二维码即可完成登记,既保障了配送时效,又便于管理外来人员出入。
      骑手风里来雨里去,工作流动性大,为他们提供休憩之地,是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题中应有之义。《方案》提出“以设施配套促友好”,通过设立暖心服务驿站、合理布局停车位、推广铺设智慧存取柜、完善充换电设施等措施,提升骑手的获得感。宜宾等地设立的新就业群体“暖心阵地”为骑手提供停靠休息、饮水热饭等基础服务和平价套餐等个性服务。这些暖心举措不仅回应了骑手的物质精神需求,也促进着社会氛围的和谐融洽。
      相较于组织化程度高的传统就业,灵活性强是新就业群体的显著特征。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感、归属感,需要拿出创新性治理手段,推动党建带群建。根据《方案》中“以多元共治促友好”的要求,资阳市乐至县聘请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推广积分兑换制度,引导网约配送员参与社区服务、文明劝导等基层治理工作。通过凝聚基层治理的“编外力量”,兼顾社区秩序、用户体验、骑手便利,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新就业群体的友好氛围。
      新就业形态在融入社会各领域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管理理念碰撞、服务体系滞后等阶段性难题。四川建设“骑手友好型社区”的实践表明,唯有打破传统治理思维定式,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以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才能有效弥合社区管理与配送服务之间的鸿沟。随着此类创新举措的推广深化,期待看到更多有力度、有温度的解决方案,推动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让居民享有更便利的现代生活,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