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理性与热爱开启“后高考”生活

  •     

    □孔德淇
      近日,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相继公布。查分、填报志愿的过程,对家长和考生而言,堪称一场不逊色于高考的心理考验。应对这场人生关键节点的挑战,更需要始终保持平和心态,警惕“灾难化想象”“捧杀式期待”,以理性与长远的视角从容面对。
      不可否认,高考是人生新阶段的重要起点。但若将人生比作一场万米长跑,高考不过是前几百米的终点,往后的征途依然漫漫,绝不意味着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未来的人生赛道上,持续拼搏同样能书写精彩篇章。考生应将高考视为自我历练与能力检测的契机,以平常心看待分数;家长则需将其视作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结果如何,都给予坚定的鼓励与信心支撑。
      大学专业选择是规划职业方向的重要参照,却并非决定个人发展的唯一要素。因此,填报志愿时,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盲目跟风追热,不应为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而盲目从众。如今高校专业建设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从医学、教育学、电力等民生领域,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从建筑设计、机械工程等传统工科,到法学、新闻学等人文社科,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价值与发展前景。家长需综合考量学校实力、专业前景等因素,更要与孩子充分沟通,给予其更多自主选择权,让孩子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志向综合权衡,方能作出无憾选择。
      高考之后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热爱且适合的,便是值得奔赴的好专业、好大学、好方向。填报志愿是考生认知自我、规划人生的第一步,若缺少些许运气加持,便需拿出多些破局的勇气。人生道路千万条,关键在于在逐梦征程中以奔跑的姿态成就自我,相信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长时间备考后,许多考生容易在考后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陷入暴饮暴食、昼夜颠倒、沉迷游戏等放纵状态。不少准大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学习节奏,却对诗和远方、世情与社会倍感生疏,自主规划暑假生活并非易事,需要科学引导。此时,媒体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帮助考生合理调整作息与心态,如将运动、阅读等适度放松活动与学习相结合,避免过度放纵导致精神空虚,为心灵寻得“诗意的栖居地”,预防目标感缺失引发的“空心病”。此外,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因长期缺乏锻炼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之精神状态从高度紧张变为骤然放松,叠加成绩公布前的焦虑情绪,可能出现身心不适。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提醒考生补充睡眠与营养,避免考后不良状态影响身心健康。
      高考后的时光,既是对过往奋斗的温柔犒赏,更是面向未来的全新起点。愿每位考生都能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收获心灵的成长与前行的力量,以昂扬之姿拥抱下一程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