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五点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     

      ●法治在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起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出现的独有难题。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关键之举。基层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是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基石,必须抓好这项基础性工作。韧性治理有利于城市系统稳定灵活地运行,是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文明是现代化的属性,文明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多个方面

    □文丰安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指出“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特大城市即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超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密集、经济动力足、科技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在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及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并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地位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现代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资源、服务、信息等要素不断向超大特大城市聚集,也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治理难题和安全风险,亟需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智慧高效的治理新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方面。
      法治治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一场深刻革命。法治在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起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出现的独有难题。首先,科学立法。科学立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义之一。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变革中出现的矛盾与阻碍要求拥有前瞻性思维,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制度供给。超大特大城市立法工作庞大且复杂,要坚持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构建整体性、协调性的法治体系。一是精准立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承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科学立法。另一方面,精细立法。通过立法,细化治理步骤、治理职责,细分治理对象、治理工具,把提高立法精细化作为立法切入点。二是严格执法。超大特大城市市场经济最为活跃,逐利执法现象仍然存在,要勇于自我革命,切实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执法人员要加强自身思想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惩治。同时,兼顾情理法,鼓励柔性执法方式,释放执法温度,做到以理服人。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平正义作为一把“标尺”,做到每个司法案件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充分发挥公正司法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作用,使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更可靠的法治保障。
      数字治理。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关键之举。超大特大城市因复杂的人口结构、立体化城市系统与多元利益格局,对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可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治理体系完成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跃迁。一是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整合治理数据。在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数据平台,将分散在交通、环保、公安等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集中整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二是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治理决策。构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城市运行规律,预测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城市安全风险,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将传统高成本、低效率的人工决策过程转变为基于跨部门、跨行业大数据归集、研判与精准施策的过程。三是推动治理流程数字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为市民或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接受公众监督,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进而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基层治理。基层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是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基石,必须抓好这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党的基层组织要及时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完善党建引领体制机制,形成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推动公共服务下沉。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一方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政策导向、绩效考核、个人职业发展等与资源下沉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推动人力资源下沉。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个人前途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保障政策,打通职业晋升通道。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建立数字化统筹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明确职责关系,通过留痕管理推动各部门、街道、社区各司其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网格化管理,推动基层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
      韧性治理。超大特大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核心载体,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高度的流动性、变动性、复杂性、风险性等挑战,韧性治理有利于城市系统稳定灵活地运行,是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一是培育韧性文化。向市民普及和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对风险和灾害的认知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韧性治理,构建灵活、有效的超大特大城市运行系统。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超大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多个领域,涉及多个方面,需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灾害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源设施、防洪排涝设施、交通设施、防灾设施的建设,打造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三是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良好生态环境是建设韧性城市的最大底色。超大特大城市由于经济建设、人口集中等因素,容易造成环境承载超负荷运转,引发一系列风险,因此要统筹好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的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文明治理。文明是现代化的属性,文明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多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群众,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是文明治理的应有之义。要转变思维方式,向服务型政府靠拢,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环境质量等措施,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人是文明的最终归属。通过宣传教育、公开表彰典型人物等形式,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同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此外,各个城市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提炼和培育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精神,进而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超大特大城市文明治理的必然要求。既要注重城乡规划的协调性和前瞻性,确保城乡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也要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城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