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年味

  •     

    □李永才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一进腊月就想着过年。记得当时有句俗语,“大人望栽田,小孩望过年。”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差,过年可以吃好的,穿好的,所以小孩子都希望天天过年。过年是童年最快活的日子,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从腊月下旬起,就开始有过年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我们老家叫“打扬尘”,每年这天,母亲就要穿上围裙,用毛巾包着头,用一根梢上绑扎竹枝的长竹竿,开始扫扬尘,那时候家里做饭都是烧柴火,一年的烟熏火烤下来,灶屋房顶和墙面都长满一层漆黑的烟灰,母亲打扫完灶屋,也要把堂屋和院坝清扫一遍,从室内至室外彻底大扫除。然后拆洗被褥,换洗衣服,准备干干净净过年。
      过了小年,孩子们就盼过大年了。长辈们开始准备年货。涪陵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推汤圆,打糍粑。说到打糍粑,那个过程真的不摆了,头几天母亲就把干柴准备一大堆,因为蒸糯米很费柴。到时就是泡糯米,蒸糯米,洗碓窝和碓窝棒。打糍粑的当晚,父亲会请邻家的年轻人来帮忙。“蒸好了哟,把碓窝里的水舀了。”母亲把一甑热气腾腾的糯米端了出来,倒入碓窝里,父亲与年轻人一起,高举起碓窝棒,直线打下去,两人一来二往,脚步围着碓窝转。等到碓窝里的热气即将散尽,此刻粒粒糯米已化成细腻的糍粑。只消一声“起”,一整团白白的糍粑便被一挑而起。母亲拿来盆子接过糍粑团,端到桌上。接下来,母亲在手上抹点菜籽油,耐着糍粑烫手的余温,将其细细地揪搓成团,一一放在碗里。我们端起糍粑,蘸上白糖或者红糖水开始狼吞虎咽。剩下的糍粑,父亲把它摊成一个个的饼状,撒上些干面粉,留在春节期间招待客人。
      到了腊月二十九,大人们忙着去赶场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没有杀年猪的人家,还要割几块肉回去。除此之外,母亲每年还会买回一副大红的春联,贴在堂屋门框两边,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那天晚上,母亲还要忙着推豆花、炸酥肉和炸油团子;父亲忙完杀鸡宰鸭,剖鱼洗肉之后,又开始做汤圆心子,将白糖、红糖、花生、芝麻和核桃,再加一些熟猪油,倒进碓窝里反复舂捣,直到完全混合在一起就成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团年。家里再困难,这一顿都要把最好的菜端上桌,鸡鸭鱼肉样样有,我最喜欢的是豌豆尖炒腊肉,是老家的特色菜。年夜饭一定得有鱼,意味着年年有余。入夜,一家大小围着柴火盆守岁。一边听父亲摆龙门阵,一边吃炒苞谷泡,炒花生或炒黄豆之类的零食。
      这天夜晚,五更交岁,晚辈拜长辈,称为辞岁,长辈要给压岁钱。母亲一般只给我们一两角压岁钱,并告诉我们,过年这几天,说话做事多有忌讳,千万别说破口话(不吉利的话)。临睡的时候,母亲就把灶台和锅碗刷得一尘不染,把锅盖得严严实实,据说这样做,初一早上接开锅盖就可以看到灶神带回来的礼物,如果是几颗整粒的大米,就代表来年风调雨顺,如果是半粒米,就只有一半收成。
      大年初一早晨,天还没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把我们吵醒了,兄弟姊妹几个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新衣服,去门外看父亲放鞭炮。母亲早已起来悄无声息去水井挑水了,把水缸装满,称为“挑金银水”。紧接着,一大家人开始包汤圆,大姐专门包了两个有五分硬币的,说谁吃到了,新的一年就发财。我们家的汤圆包得特别大,母亲给我们每人舀八个或十个,并说双数代表圆满。早餐后,我们就跟着父亲去上坟祭祖,在坟头磕拜,烧纸钱,燃放鞭炮。路遇亲友,拱手互道恭喜发财。
      临近中午,开始走人户拜年。涪陵人各家都有固定的拜年日期,亲友一般都要如期前往致贺。我们则是正月初一开始,先去舅舅家吃午饭。我们刚落座,舅母就开始煮汤圆和糍粑开水。毫无疑问,中午的酒席相当丰盛,大家酒足饭饱后,就在生产队庄屋附近转山,到了晚上,又去大姨孃家拜年。就这样吃转转会,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走三亲六戚拜年,互为宾主,称为吃春酒。
      说起元宵节,几乎所有涪陵人的反应就是吃汤圆。记得那是1985年,我刚到成都上大学,那年回家过元宵节,我一大早就被母亲叫到厨房,一股浓浓的糯米香气扑鼻而来。原来,母亲很早就起来包汤圆了。厨房的桌子上摆满了材料,白白的糯米和糯苞谷做成的汤圆粉堆成了小山,旁边是一碗香甜的汤圆心子。母亲熟练地揪下一块汤圆粉子,在手里揉啊揉,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圆溜溜的酒杯形状。接着,她用勺子舀了一勺心子放进“小杯”,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口封上,再次放在手心里揉搓,一个胖乎乎的汤圆就包好了。
      据父亲讲,过去元宵节是要玩烧龙的。我们小时候看到的舞龙队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他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翻山越岭到每个生产队开展舞龙活动,只见一条长龙在“龙珠”的引导下,在队员们的相互配合下,龙身时而翻滚、时而穿缠,中间还有腾、跃动作,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伴随着锣鼓声,长龙不断变换着各种造型。龙队所到之处,附近的村民闻声赶来,先拜年,随后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元宵节的习俗不止于此,还有打年宵、赏花灯、猜灯谜、划旱船、舞狮子等,现在涪陵农村又开始复兴这些节日习俗了。
      有一种记忆,就是家乡的年味儿。小时候的年,小时候的味儿,真让人忘不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