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博物馆不止于热闹

    ——强雯《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带来的冷思考

  •     

    □管晓锐
      唯有内心的恬静、质朴,才有目之所见的清澈、通透。当强雯踏上“从个人视角出发的访古之路”,便将博物馆里或文保遗迹中看到的古物,以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感,探寻“物”与“心”相连,形成知识的理解认可,再提升至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强雯将所见古物、个人体验与历史洪流相互交织,让过往、当下与未来隐隐勾连,微观与宏观反复对照,其所见所感显得尤为生动。这生动之书,便是《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一个人的周末时光,一旦与历史衔接,就会变得更充实且深邃。正如《访古记》所言,“寻古,让我们离智者的世界更近。”“陶俑、瓷枕、青铜尊、青铜爵、香炉、堆塑罐、碑刻……在我眼前不再是无关之物,它们是‘资治通鉴’的另一个渠道。”因此,我好奇于这位特立独行的观众,会以怎样的视角解读晦涩难懂的文物,又如何构建属于个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强雯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专业观众,不止步于个人乐趣,而深知社会责任。初读短文的印象,先是停留于访古之路布满真切的个人体会,以及偶尔闪现出的田野调查趣味:既有“天地茫茫、野草蔓蔓,乌江水在远处奔腾”的涪陵寻碑失落,“现在的人会闻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气味,各色店铺的老板嗓门还很大,一副有理不饶人样子”的重庆老城区寻塔见闻,又有置身于汉中市博物馆隶书汉碑时“它们不再是老祖宗,而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端庄动人又如梦似幻”的由衷惊叹。
      然而,看似以故事开篇的文章,却在娓娓道来之间转向严谨的治学路径。通过查阅古籍文献、专业期刊,观摩文物、对比思考,做笔记、写心得,在反复求证、辨析和推理中,作者“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力求以坚实的学理支撑,客观准确地描述所见之物,让每一次聚拢的瞬间,都如同一束光,照亮已消逝却又确定无疑的某个历史场景。
      “细节历历,伸手可及”,可以想象,作者在完成每一篇考证解惑时的欣喜。她以这种方式在古物与文学之间游走,最终在文末以独具个人史观的智慧之笔收尾,以小见大的立意宗旨得以体现:“完善我们对历史的定义和理解。”“让历史不再是由几部正史作为代表,代表政权意志的严肃、刻板的单一叙事。”
      可以说,在信息趋于碎片化、视频化的当下,如何参观博物馆,掌握了解名物、读物的正确路径?这本书不仅有方法指引,也是参观博物馆良好风气的习惯养成指南。
      万物皆有其中,中和之道亦在《访古记》里。作者已然是一位让博物馆人反思的观众,她“洞见了考古博物与文学叙述的互融与边界开拓”,这为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冷思考。
      近年来,博物馆数量攀升、展览形式多元、观众群体年轻化,但不可回避的争议却是,文物活起来还是玩起来?博物馆也是娱乐场?打卡式展览如同嘉年华?这些问题已成为博物馆界的隐忧:面对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博物馆人如何努力平衡严肃与活泼呢?
      坚守访古初心的作者在这本心血之作中,似乎已对此作出了回应。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必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对此,博物馆更应坚定自身定位,引导观众心怀敬畏之心,养成博物馆访古、观展的良好习惯,徜徉其中,才能体悟文明之美、思辨之美。
      无可否认,博物馆参观需要门槛,这是由于陈列其中的“物”具有信息隐蔽性和非连续性,导致观众学习理解的困难,要求观众具有一定的消费技能,即个人的专业知识、习性品位和审美能力。因此,博物馆策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促成物、人信息沟通、建立文物与观众意义关联”。这并非以晒宝来圈粉,或以打卡、快闪为名构成互动,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充分阐释,形成能打动观众、触及心灵的信息传播。
      在这本书里,强雯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洞察力和共情力,为博物馆策展人提供了兼具温度和深度的方法借鉴。例如《灵魂居所》从堆塑罐形制工艺的历代演进,引申至探讨人类生与死的永恒命题:“岁月流逝,青瓷这种火与土的产物就更显得深邃、神秘,这和时间长河本身的含义暗合。”“这些堆塑罐上大大小小的孔,就像卧室、客厅、书房、厨卫一样,让魂魄自由出入,这于死者是多么快乐的事情。魂魄也可以像个孩子,或像散发狂人一样,无拘无束又怡然自得。”“灵魂出窍,要有进有退,古人比咱更有执行力。”
      这些词句来自作者“思想诗意的瞬间”,在人心中所产生的化学作用,教人安静下来,知道自己和一切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
      同时,《访古记》也为博物馆策展人带来启示:我们习惯于教科书式的宏大历史叙事和文物表述,是否忽略了某些细节?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更微观、更生动的闪现,被作者所珍惜:历经寻访艰辛和反复求证,经过深入思考而生出自己的心得,转化为易于被公众接受的知识。相较于当下常见短平快的传播方式,如此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路径,更令人欣慰、起敬。
      掩卷沉思,《访古记》也是一本有关博物馆观展习惯的养成记,让博物馆不止于热闹。
      (《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强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