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求呈现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精神图谱

    这个特展参展艺术家“不超过45岁”


  • 张兆鑫《春望》套色木刻 41cm×35cm 1983年

    徐匡《草地诗篇》黑白木刻 73cm×104cm 1975年

    吴凡《小站》水印木刻 38cm×38cm 1963年

    李桦《从铁蹄下站起来》黑白木刻 22.5cm×33.5cm 1947年本文图片由四川美术馆提供

        

    □陈云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四川是国内版画创作的重镇之一。4月30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木刻·青年——四川美术馆馆藏版画五四青年节特展”在四川美术馆正式开放,展出创作年代横跨近一个世纪的50余件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所涉主题,涵盖中国社会现代进程的重要历史节点,而创作时作者亦正值壮年。

    脍炙人口的经典版画
    唤醒观众集体记忆

      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主任冯石介绍,百年前,在“五四运动”的精神引领之下,无数进步青年汇聚于左翼文艺领域,为救亡图存摇旗呐喊,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便是在此背景下得以生发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版画人秉承五四精神和左翼木刻传统,在一个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身心投入中华民族的时代浪潮,以无数个体的艺术生命创造着中国美术的时代强音。
      “我们在策展的时候有一个考虑,希望在馆藏的基础上,呈现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精神图谱。”冯石说,以此为标准遴选的参展作品,都是重要时间节点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既有大幅的主题创作,也有产生过广泛社会影响的抒情性、表现性作品。
      据冯石不完全统计,现场有近10件作品在各类全国性美术展览中获得过金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参展版画在其相应历史阶段,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能唤醒今天观众的集体记忆。
      《从铁蹄下站起来》创作于1947年,作者李桦是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也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中国现代版画事业的奠基者。他青年时期就积极从事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新兴木刻运动,创作了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
      版画家朱宣咸的作品《夜》,表现上世纪50年代幼儿园的幸福生活,画面简练流畅,稳定安详,窗帘的曲线和摇曳的树枝,给人以微风吹动的感觉,营造出一个祥和宁静的世界。

    呈现大家早期力作
    贯穿青年的精神气质

      与本次展览“木刻·青年”的主题相呼应,所有艺术家在创作参展作品的时候,都不超过45岁。“包括我们的策展团队、公教团队和参与相关活动的艺术家、专家,全部都是青年人,由此让整个展览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冯石表示。
      一些艺术大家的早期作品,也得以罕见地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黑白木刻《打稻子的姑娘们》就是一例。1978年至1983年,青年徐冰创作了100多幅木刻小品,统称《碎玉集》。其中,1981年创作的《打稻子的姑娘们》表现农村生活劳作场景,但形式上已和国内此前的版画创作有了明显的差异,更突出版画语言的形式美,强调色块内的点、线组合,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富有律动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还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以《鲁迅与木刻青年》为题撰写文案。为什么会提到鲁迅?原来,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了为期6天的木刻讲习班,邀请日本友人向进步美术青年讲授木刻技法和发展历程,推动美术创作介入社会现实。“新兴木刻之所以常读常新,首先是倡导者鲁迅先生积极入世的艺术观,他将对时代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对民众的关怀悉数注入木刻的精神血脉中。”代大权说。
      后来,大量版画家将刻制鲁迅像作为精神追求的表现。四川木刻青年乐以钧曾经参加鲁迅的木刻讲习班,他的《鲁迅像》被陈列于本次展览开篇位置;“80后”青年版画家刘京也展出了其《大师》系列版画中的鲁迅像,作品通过细腻、丰富的刀法语言,渐变背景色的叠印以及对光感的巧妙塑造,为肖像增添了厚重感与崇高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