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认识“包青天”

    ——读滕非《包拯传:大宋孤勇者》

  •     

    □金钢
      包拯形象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广为流传,从传说野史到话本评书,再到当代的漫画、影视剧,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早已深入人心。与民间形象相比,包拯的正史形象则少有人知。对宋史的研究让滕非发现,“包青天”形象“不但代表不了真实的包拯,而且还掩盖了他身上的许多光芒。在历史上,包拯不但擅长断案,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才等多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才能”。正是这一发现,激发了滕非研究包拯的兴趣,进而完成《包拯传:大宋孤勇者》。
      实际上,包拯形象的演变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北宋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名臣,不论官职还是在当时的影响力都超过包拯,何以包拯成为普通百姓歌颂、膜拜的“青天大老爷”?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对某一形象的崇拜,往往起因于缺乏感。在宋、元、明、清这些封建朝代里,普通百姓饱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欺压,因此自然而然地会崇拜清官,希望“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为民申冤。在元代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明代的《包公案》、清代的《三侠五义》等作品中,包拯都是明察秋毫的“青天判官”形象,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伸张正义。
      从普通百姓的需求来说,庙堂上的谏言献策距离民间太远,是百姓遥不可及的事,清正廉洁、明辨是非才是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也是更为迫切的需求。
      此外,从民间文学的传播角度来看,一些悬疑、神秘元素的着力渲染,有助于包拯故事的流传。2010年在法国推出的漫画《包拯传奇之玉凤钗》,便是加入了大量悬疑元素,成功吸引了大批法国读者,出版仅3个月销量便突破万册。
      综合以上几点,大致可以看出包拯在民间从一介贤臣到“青天判官”转变的原因,而滕非为包拯所做的传记拨开了民间传说的重重迷雾,让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包拯这样一位“大宋孤勇者”。求证民间传说的起源,然后分辨真假、去伪存真,将传说与史料相结合,是滕非写作《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使用的主要方法,这种写法有效地调和了传记作品中生动性与史实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部传记中,滕非对包拯的诸多民间传说进行了历史性的辨析。如流传千年的苦情故事《铡美案》,滕非认为“包拯斗驸马一事确实存在”,但这位驸马应为郭承祐。滕非根据切实的史料,对包拯与郭承祐的斗争进行了详细叙述。与民间传说不同,史料中的这位驸马不是抛妻弃子、贪恋富贵,而是倚仗皇帝的眷顾目无法纪、胡作非为。在包拯的再三弹劾下,郭承祐虽没有被送到铡刀下,但也落了个调往外地、未及上任就暴病而亡的下场。在中国历史上,像包拯这样与皇亲国戚“死磕到底”的大臣确不多见。
      从全书10章标题的用心设置,可大略看出包拯的人生历程。从青年时期的“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到中年时期的“铁面御史”“入主户部”,再到老年时期的“打坐开封府”“朝堂重臣”,包拯的一生先抑后扬,经历了起起落落,但峭直刚毅、初心不改。
      同时代人对包拯的评价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司马光评价他说:“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刚而不愎”实为难得。包拯并非完人,在《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中,滕非还引用了欧阳修的评价:“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这段话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包拯在当时同僚们眼中的形象。
      包拯去世后,朝廷赐给他“孝肃”谥号。“肃”字大致是包拯在朝为官的总结,“孝”字则是他在家为人子、为人父的写照。滕非详细分析了包拯何以“大器晚成”,其中为父母尽孝是最主要的原因。
      包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高中甲科进士,实现了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吏部很快就授予他职务,但他因父母老迈而辞官不做。直到父母均已离世,包拯守孝期满而且还多守了两年,才在乡亲们的劝说下脱下孝服,赴京听选。
      “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不仅是要孝敬父母,还包括生育子孙。生育子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这一重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对祖先最大的不尊。“朝堂重臣”一章中滕非写道:“真正让他难过的是自己年老无后。儿子死了,唯一的孙子也死了。每当想起这些,包拯就难过得一句话都不想说。”这样的描写虽可视为传记文学中的细节虚构,但也切实反映了包拯未能完成孝道时的悲凉心境。在《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中,为官之“肃”与为人之“孝”共同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包拯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包拯的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为我们重新擦亮了包拯这面明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