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 吟

    青城踏雪

  •     

    □钟剑麟

      近三十年来,成都市区罕见下雪,偶尔飘洒,也是雪花还未落地,已在半空中消融殆尽。这些年我长住在青城山脚下,在腊月和正月里偶尔能遇见落雪成景的天气。雪天给清幽的青城山装扮出别样的韵致。


      这天早晨,睁眼便见窗帘缝隙间透进明亮的光束,翻身起床拉开窗帘,院子里一片耀眼的白色,空中雪花飞舞——下雪啦!难逢雪天,匆匆吃过早饭便赶往山里踏雪。
      在赤城阁大道两边的树枝草丛、山坡小径、木亭护栏,都盖上了绒绒的白雪,油黑的马路在一片茫茫白色中蜿蜒地伸向山门。山门右边古楠掩映的建福宫,白顶红墙,愈发幽静深邃。丈人峰薄雾缥缈,半山腰雪藏翠绿,山顶上琼盖接天。
      进入山门,银亭迎面,楼阁依崖,清溪从雪掩翠黛的深涧蜿蜒而下,石径沿玉树参天的幽林曲折而上。顺着右边的小路行走约一公里便是月城湖。雪后的月城湖银装素裹,轻雾飘袅,晨曦映照的水面,峰峦倒映,空旷静谧。远处湖湾里横着一只小舟,篷顶上一层雪白,令我想起了柳宗元《江雪》的诗句,甚至想象自己握一支渔竿独坐船头,与河东先生穿越神交,抑或成为真正的渔翁钓叟,垂纶高手。


      从天然阁通往天师洞的石径两旁,合抱粗的桢楠和柳杉银袍披挂,整齐如阵。高树间的灌木和草丛上雪绒如絮,一群叽叽喳喳的黄腾鸟在中间穿梭窜跃,抖落阵阵稀疏的雪花。
      天师洞前陡峭的石阶完全被白雪覆盖,没有半点足迹屐痕。拾级而上,便是重重叠叠的宫观。观里炉鼎烟火缭绕,殿内一名道士正在神龛前上香。天师洞古名常道观,因观后有汉代张陵天师结茅阐道所居的洞窟而得名。站在洞口向下望去,茂密的百年柳杉和桢楠掩映着铺满白雪的重重殿顶;一株千年银杏在第二重殿前凌空矗立,雪白的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布条。目光所及的山谷里,茫茫白雪下隐约透出浓郁的绿色。遥想二千年前道陵天师静坐洞中,面对这天光斜照,寂寥幽渺,素净空灵的方外世界,一定是心属太虚,大有感悟。
      从天师洞继续上行,经过访宁桥、朝阳洞、壮观台,一路古木参天,雪径无人,空谷不时传来噪鹃和三声杜鹃的啼鸣。访宁桥畔,通往祖师殿的小路林密曲折,清净幽邃。朝阳洞外,雪压枝头的丛林阳光斜照,空谷寂远。壮观台上,旁边一条石径蜿蜒而上,如白龙腾空;北面银峰壁立,直插霄汉。杨慎《望青城山》中“雪峰摹太素,云磴截穹苍”,难道是见此而发的喟叹?


      到达上清宫,迎面是一个七八米宽的影壁,正面是一硕大的“道”字,背面书“大道无为”四字。再上数十台阶,眼前豁然开阔,一群宫观矗立面前。十数步高的台阶上,在两棵满枝白雪的千年古银杏树之间,红色的三洞门阙八字排开。
      穿过门阙,雄伟的殿宇次第上升,房顶厚厚的白雪映衬下,红色的房檐和立柱格外醒目。站在高处向山下望去,恰如“大道无为”影壁对联的描写:“放眼群峰低张袖,平收岷岭雪;举头双阙近剪云,散作锦江烟”。当年借居上清的张大千逢此雪天,一定是轻拂长髯,陶醉于这洞天白雪风光。如果黄宾虹此时面对银白世界的青城山峦,一定会留下与《青城烟雨图》大不一样的传世佳构。


      上清宫后面的石阶通往老君阁。石阶上已有清晰的脚印,只见一位身着道袍、蓝巾掩面的道姑从上面款款而下,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向上清宫飘然而去。目光被她带过微风牵引,心里生出些许瑶台、蕊珠宫之类的遐想。
      老君阁位于海拔1260米的老霄顶上,孤峰高阁,飞凌太虚。阁前炉鼎燃香,烟雾升腾;峰下琼枝玉树,白浪连天。雪花还在飞舞,让我想起文友成根兄描写青城山雪景的两句诗:“一袭鹤氅掩福地,万点琼花舞洞天。”
      听着阁檐上的风铎叮当作响,手扶石栏极目眺望,西边群山连绵,雪峰巍峨;东边平原千里,十万人家,似闻车辚人喧。在那山尽原起之处,隐约可见自家居住的小区。小区隐隐白雪与西边皑皑青城山连成一片;小区向东不远,白色渐消,是无尽的黑色平原,小区正处黑白两色交融的地带,猛然间想起了老子说过的一句话:“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从老君阁下山回到山脚的蜗居小屋,已是下午2点过,院子里的雪已经融化。望着星星点点的残雪,脑子装满了山中的雪峦幽谷、紫阙青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