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书籍成为照亮乡村的一束光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人们常说,阅读是穿透幽暗的一束光。该如何让阅读的光照亮乡村?
      近日,《四川日报》报道了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当地利用新建好的“彝风书吧”开展孩子们的读书会,并通过各种活动让阅读在当地成为习惯,“‘读书’正变得和熏腊肉、烤土豆一样日常”。
      正如书吧所在的文旅综合体名字那样——“彝步千年”,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持续发力,让广大乡村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在发生剧变。乡村书屋,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生长起来。然而,这种强大的外力推动如何与村民的内驱力形成共振,让村民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一直是个难题,书屋利用率低与乡村书屋建设相伴相生。
      一个小小的书屋,硬件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增强书屋的使用率,充分发挥阅读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彝风书吧”从各种软机制、巧角度着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好乡村书屋的样本。只有抓住了重点人群、兴趣爱好以及可以调动村民参与的各种活动,一个小小的书屋也能释放大大的能量。
      聚焦年轻一代,就抓住了希望的关键所在。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就像一名“00后”峨边县村民所说,仅仅近十年的脱贫工作,就已经让他与出生相隔不到十岁的同辈仿佛活成了两代人。这也印证了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新观念、培养好习惯的最好时机。因此,抓住青少年这个阅读群体,是乡村书香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学校的集体学习、读书会上的分享,读书习惯的培养自然而有效。而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养成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小手拉大手”,潜移默化带动其他成年人养成读书习惯。
      聚焦兴趣丰富读书品类,是吸引特定人群的关键引子。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前,尽管农家书屋数量不少,但质量仍良莠不齐,往往书籍品类少、版本旧。特别是在手机短视频的冲击下,缺乏吸引力。乡村村民居住分散,去一趟书屋,时间成本高,若还没有感兴趣的书,可能就不会再去第二次。为此,峨边县推行的“彝风书吧”机制,盘活当地所有图书资源,以书轮换的形式为读书会找来新鲜有趣的图书。像《西游记》《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这些图文并茂的故事,青少年很喜欢,为读书会积蓄了最初的受众;未来更进一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和更新一批和当地产业发展有关的书籍,让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都能找到有针对性、感兴趣的书籍。
      聚焦读书会等活动,培养社区新习惯,让读书蔚然成风。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和同伴玩耍,因此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对落后地区文化振兴至关重要。峨边县制度化举办读书会,就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一种高级的会友方式。以书会友,定期举办活动,既是一种有助于深入理解书籍的方法论,还能丰富年轻人的精神生活,让爱读书者找到同伴。读书人不再孤单,阅读便蔚然成风。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乐见更多类似的“彝风书吧”为乡村移风易俗。让父老乡亲“读万卷书”,各地还需“行万里路”,用有效的制度和丰富的活动,让书籍成为照亮乡村的一束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