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警惕消费陷阱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郭韵
      日前,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在部分家长中盛行。机构通过采集孩子口腔黏膜细胞DNA进行基因测序解读,1至3周后向家长反馈检测结果,报告会呈现孩子在逻辑、语言、创造力、运动、音乐等方面的天赋并提出建议。一次检测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不等。一些机构声称,天赋检测的准确度高达99.9%。
      显而易见,这种“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是一种商业化检测,在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检测标准,也没有严格的法规依据或行业标准,发展并不成熟。部分检测机构在广告宣传中夸大基因和天赋的关联,却以公司机密为由拒绝公开专业科研文献或“天赋数据库”,也不公开检测人员专业资质,让人不免怀疑,这是否只是包装炒作出来的高科技概念?
      目前基因检测的功能主要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尽管DNA携带个人全套遗传信息,但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怎样决定、某基因是否关联某种天赋或能力等诸多问题,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没办法给出准确答案,所谓的检测仍属“割韭菜”行为。
      虽然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验证,许多专业人士也都持质疑态度,但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仍然愿意一试,落入了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一个并不规范的检测、一个不靠谱的检测结果,跟算命有什么区别?或许有人说检测了也并不就会信,但何必甘愿这样被商家割韭菜,助长伪科学之风?同时,毕竟有个报告在,说不定或多或少会有“偏向”“成见”,难道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必须去学音乐?难道运动天赋不好的就放弃体育?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成就更多依靠后天的努力,而非来自天赋基因。华大基因CEO尹烨在谈到天赋基因检测时曾公开表示,“这不过是望子成龙、数字算命在这个时代的缩影。任何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去做算命,我们都是唾弃的。真的想让孩子有天赋,应该陪伴并营造环境。”家长要少些焦虑,不必执着于“烧钱”走捷径,而是营造宽松积极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另外,相关部门应负起监管责任,不让这样的检测机构钻了监管缺失的空子,杜绝虚假宣传、贩卖焦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