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香里的历史烟云

    ——读短篇小说《酒香戏外》

  •     

    □王楚华
      读完曾瓶的《酒香戏外》(《小说月报》原创版2023年第8期,《小说选刊》第9期选载),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篇具有转型意义的短篇小说,是一次探索性质的书写。乍一看,还以为是非虚构文学,里面的时间、地点、历史事件和一些历史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近乎写实,读起来有特别的新鲜感和真实感。这是可贵的文化自信。
      小说锁定的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作者横向截屏,撷取了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泸州酒文化、泸州河戏曲文化和泸顺起义。
      翻开《酒香戏外》,首先扑鼻而来的就是那股由岁月陈酿的老窖浓香,诱惑着我们一步步走近那位擅酿琼浆的大国工匠高明远,以及那神秘的高家酒坊。作者不动声色,一下子就把酒城文化的底色铺展开来。
      除了酿造工艺和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外,高家酒究竟高在哪里?小说写了三个细节:一是高明远每天只卖30斤白酒,“不到一个时辰,那三十斤酒,就卖完了。”“买酒的,一天只能一次,一次只能两斤。”二是说高家酒比获了国际金奖的酒还好。“说前些年,温家酒坊,送到海外获金奖的酒不是温家大曲,是温家人来高家买回,装在温家酒坛,送到海外参加评奖。”三是高家酒有自己的个性,不可替代:如川戏名伶陈三卿,就能在众多好酒中品出高家酒的独特风味。
      陈三卿这个人物设置得很有意思,她是整个故事的纽带,在小说中起着串戏的作用。她把酒文化、泸州河戏曲文化和泸顺起义这三大板块串联于一身,贴切自如,天衣无缝。
      泸州河是戏码头的别称。泸州河戏曲流派的形成,有着多种社会因素,是数代川剧艺人不懈奋斗的艺术结晶。泸州河戏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还不能忽略这座城市两江环抱、三省通衢、商贾云集的地理位置,更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文化需求。
      小说倾情塑造的女一号陈三卿,就是泸州河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陈三卿是孤儿,自幼本朴勤奋,经老族长求情,“班主遂收容,每天让她踩跷挑水,胯下夹木棒走台步……”夏练三伏,冬练数九,终于修成正果。在作者笔下,艺术的高超使她人格高贵起来,并逐渐升华凸显出这个艺术形象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历史的烟云裹着千年酒香和古老的川戏,三者相辅相成,编织出一幅鲜明的乡土文化画卷。作者以饱满的赤子情怀,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和审美表达,虚实结合,在赓续酒城历史文脉的同时,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风采,让我们窥见泸州百年嬗变的轨迹,倾听到了《酒香戏外》向世界发出的泸州声音。
      小说在尾声中还作了特别补充:多年后,高明远早已离休,坐在轮椅上。有关部门找到他,送上一份资料,请高老帮忙把关。资料写道:陈三卿,女,四川泸县人,1906年生……“高明远捧着那份只有三页纸的资料,全身不住颤抖,过了很久,才说,我是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她的川剧……唱得真是好!老人沙哑着苍老的嗓音,竟情难自禁地哼唱起来。眼泪,滴在资料上,像一朵朵清明时节的花。”
      这个结尾具有点睛之妙。至少在技巧上彰显出现实主义的叙事优越,不但增强了通篇的真实性,其“凤头猪肚豹尾”的框架结构也随之清晰。而且,这个豹尾结出了满满的一腔正能量,作品亦由此深刻起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