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更加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评长篇儿童小说《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

  •     

    □徐良
      蒋林的长篇儿童小说《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紧扣儿童的心理变化,以儿童安迪的视觉,以国宝大熊猫为代言,生动活泼地书写了发生在森林中的奇幻故事,抒发时代激情,让当代儿童走进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故事以熊猫族传说的两条神奇项链引入,正是这种孩子式的想象,打开了一扇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任意一条神奇的项链,人戴上就可以听懂动物的语言;动物戴上,也可以听懂人类的语言;人和动物同时戴上,就可以相互听懂彼此的语言。然而,因为这两条项链,熊猫族遭受了长久的磨难。为保护项链,熊猫族的固原、安泰、恩泽、福康相继献出宝贵生命。也正缘此,被同学们视为“异类”的差生,特别喜爱大熊猫的安迪,在一次研学活动中,意外发现并折回捡起了这条神奇的项链,遇见了大熊猫福顺,并勇敢地帮助福顺回归家园,化解了一场来势汹汹的森林大战。
      安迪是一个不善沟通的差生,倒数第一的成绩,比倒数第二都还差20多分。父母无法理解,进而强迫安迪进行各种补习。成长的路上,安迪受到了挫折。同时,在安迪眼中,父亲的形象也成为一个典型:“那个大腹便便的男人,总是忙于应酬,一个星期起码有五天晚归,而且每次回来都是醉眼朦胧,东倒西歪。”
      爱和陪伴的缺失,相互的无法理解和难以沟通,造成了孩子们所谓的叛逆。安迪明知前路艰险,依然选择勇敢出行,选择帮助福顺。一路上,安迪戴着项链,能听见动物们的问候,可除了同样戴着项链的福顺,其他动物却听不懂安迪的回话。这种长时间无效的交流,终于让安迪“对闯入视野的珍奇异兽也视而不见”。
      这当然也是一种隐喻:孩子们的想法和表达,往往得不到家长们的认同与回应,以至于家长们的命令和安排,也让孩子们无法接受,终于在孩子与大人之间产生了难以沟通的隔阂。
      安迪的突然消失,让父母彻底崩溃,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心理终于都发生了改变。当消失几天的安迪突然回家后,被惊吓的父母也完全放下了姿态,父亲一改常态地说:“未来的路,爸爸妈妈陪你一起。”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事件,安迪也学会了成长,并很快重新走进了美好的生活。
      发生在森林中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大熊猫固原到福顺,熊猫族演绎着一代又一代英雄的传奇。福康没有让熊猫族卷入战争,而是以“英雄的智慧”,牺牲了自己,并让福顺带着项链出逃。“一只大熊猫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数只大熊猫的力量是无限的。”福顺记住了妈妈的话,“活下来,就是希望。”抱着这样的信念,福顺最终逃出了追杀和暴雪的重重围困。
      雪豹强威、老虎萧风、灰狼傲雪,灰狼的新头领戴森,老虎的现任头领霹雳,黄喉貂头领珍妮……为了神奇的项链,森林中充满了虚伪的欺骗和残酷的战斗。但对从不惹事也从不怕事的熊猫族来说,尽管拥有项链,却始终是森林的“众矢之的”。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肩负着某一个责任和使命。我们不应该逃避,也不能逃避。”福顺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在安迪的帮助下,终于回归家乡。
      就在又一场掠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之际,鸽子小六及时出现,与福顺、安迪一起,借用定位系统、手机等人类先进科技,加上安迪和小六的智慧说服,终于化解了一场巨大的危机。雪豹、老虎和灰狼不得不暂时收起“骄傲自大和愚昧无知”,暂时放弃“对森林的破坏”“对弱者的欺凌”,与森林中其他动物一起,共同维护这片森林的平安和幸福。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众多角色的命名,极具寓意。尤其是熊猫族和雪豹、老虎、灰狼的命名,有着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科普,历来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小说中有大熊猫的科普以及众多植物、动物的科普,这也是打开孩子与世界认知的一条闪亮通道。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是文学作品本身“走出去”,更应该是文学作品承载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蒋林以大熊猫为代言,进行深入系统的深情书写。以《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为例,在带领我们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让当代儿童走进“更加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一次成功的当代儿童文学的全新书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