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书记的文学情怀
——序散文集《电花绚烂》
-
□王国平
遇见一个人,有无数种可能。有的邂逅于旅途,有的萍水于人海,有的往还于文字,有的相逢于天涯,有的偶遇于街头……我与杨奇国的相识,却是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三年前,我去广元市朝天区采访脱贫攻坚。在朝闻社区书屋,几位驻村第一书记匆匆从脱贫攻坚现场赶来。他们的手上还带着草木的芬芳,脚上还沾着泥土的气息。在这群人中,就有某个村的第一书记杨奇国。就这样,我们相逢了,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遇见。
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电工,和杨奇国最早来电的就算不是青葱美好的爱情,也一定是能量爆棚的“电”。然而,万万没想到,电光石火之间,他最早爱上的却是文学。因为他不仅用电照亮物质生活,还想用文字照亮精神家园。
电工不是高薪岗位,却是高危岗位,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20多年,无论多苦、多累,杨奇国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需回报,也不要感恩。乡亲们递到手中的一杯水,留守老人的一声“亲儿子”,足以消解所有的委屈和疲惫。
这就是电工人如电花般璀璨夺目的品质。
杨奇国学历不高,但对文学却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一个诗意的写作者来说,工作环境在哪儿,人间烟火就在哪儿,生活的气息就在哪儿,心中的图腾就在哪儿。”
我深以为然。在翻读这本集子时,我时时被他笔下的川北小江南、羊木大地、飞仙关、寻乐书岩、罗圈岩冬雪、麻柳刺绣、新山古柏、水草坪、元西村、岭上荷塘、樱花谷、白虎飞瀑等美景深深吸引,亦常常被他笔下的广元凉面、酵面馍馍、沙河小水果、朝天核桃、沙河樱桃、羊木蒸馍、广元火烧馍等美味引得口水长流。
我有时在想,这些既清新脱俗、如诗如画,又芬芳扑鼻、回味悠长的文字,一定是从他路过的田边地角长出来的,一定是从他紧握的电笔里淌出来的,一定是从袅袅升起的炊烟里飘出来的,一定是从鸡鸣犬吠的房前屋后荡漾出来的,一定是从乡亲们递给他的还冒着热气的馍馍里发酵出来的,一定是在他爬上高高的电杆,纵目远眺,然后从星宇密布的夜幕里摘下来的……
杨奇国认为:“如果写作者一旦失去善良、哑了正能量的嗓、没了多愁善感的笔,估计生活的幸福也就到了头,哪里还能寻找出生活的美。”他笔下的善,就是爱与悲悯。
于是,44岁时,他怀揣着爱,按照上级的安排,从镇供电所副所长的办公室,走向了脱贫攻坚的战场,担任一个村的扶贫第一书记。从此,他握改刀的双手紧紧地握住了锄头,他向上爬电杆的双脚向下深深地扎入这片贫瘠的土地,他深情的笔触及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硝烟”。
驻村5年,也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5年。
在村庄实现巨变的同时,他的文字也发生了巨变。他利用工作间隙,将关于脱贫攻坚的思考、工作、情感、村民的故事一一化作了文字,比如《我就是那个扶贫战场上文艺的使者》《独臂斗士》《变了样的老王》《关口村的迎客松》《端午,山洪来袭》《乡村振兴的高考》等。
杨奇国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不少。当然,他收获的还有《电花绚烂》。愿这些文字像电花一样璀璨,闪亮你的双眼;愿这些文字像电流一样奔涌,直击你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