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时间跨度近 70 年,项目文档从0KB到28.2GB

    《青藏高原考古》这样诞生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成博

      在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中,《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和《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两项出自天地出版社。而前不久,该出版社的主题出版重点图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还获得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两项大奖收入囊中,彰显了天地出版社的强大实力。近年来,天地出版社围绕主题出版、精品出版、市场化出版、融合出版和地方出版五大赛道,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市场排名迅速提升,双效突出。
      5月10日,《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的责任编辑之一、天地出版社副总编辑漆秋香向记者揭秘这部优秀图书出炉的幕后故事。

    历时三年多高品质出版考古学术成果
      《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是天地出版社推出的一套集中展示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全貌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大型考古学术丛书。
      从2015年初策划、立项,到图书编辑出版,项目历经3年多时间,于2018年6月正式出版。“该丛书不仅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考古近70年的学术成果,还聚集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青藏高原文化研究学者、考古专家。”漆秋香表示,从产品线、策划、编辑团队来看,该丛书是天地出版社多年编辑出版积累的丰硕成果。
      在这漫长的编辑过程中,项目组倾尽心力。“初稿有600多个印张、700多万字、5000多幅图片,文本时间跨度近70年。”漆秋香说,从大方向来说,既有项目组对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全貌的考量,也有从民族文化、学科门类、考古前沿等细分领域的思考,最终商定了田野考古、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化与遗产保护的主题分类,清晰呈现了青藏高原上历史文化的变迁与演进。从细处着眼,不论是编辑体例、统稿要求,还是出版说明、凡例,抑或是索引、关键词、中英文标题对照表,项目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编辑会,商讨、推敲,一稿又一稿的细化、调整,最终形成统一的编辑体例和处理意见。
      在两年多的编审校环节中,项目组基本上一月一次碰头会,从千头万绪到条分缕析,从分主题审校到专项检查,从项目文档的0KB到28.2GB,最终高品质出版了这套反映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全貌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大型考古学术丛书。

    中华民族文明获重视持续深挖四川历史文化
      《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漆秋香看来,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
      “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生、发展的重要区域。”漆秋香介绍,历史上,青藏高原留下了藏族及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艺术结晶。从考古发掘及研究的角度,该丛书集中呈现青藏高原上的人类遗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整再现青藏高原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连连获得大奖和业界肯定,身为天地出版社的一员,漆秋香与有荣焉。漆秋香透露,下一步,天地出版社将围绕四川历史文化、巴蜀文化策划选题,继续深挖四川历史名人、华西坝文化、三星堆等方面的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