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历史的精神文化价值
——读《武状元彭阳春》
-
□朱仲祥
挖掘地方历史人物的精神文化价值,是增强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传记体长篇历史小说《武状元彭阳春》(何世进、纪志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1日第一版)的写作意义莫过于此。
古嘉州乐山自古崇文尚武,不仅被誉为“士大夫之郡”,而且是峨眉派武功的发祥地。人们津津乐道于乐山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却对峨眉派武术的相关历史重视不够。本书的问世,多少弥补了这一短板。更兼之为本土历史长篇小说,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之上。
记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是传记文学首要的任务。彭春阳的祖籍地,位于峨眉山以南百余里的犍为县三溪铺,属嘉定府(今乐山)地界。彭氏家族是武术世家,长期研习武功且自立门派。本书立足于此,沿着清朝一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展开了对彭阳春人生轨迹的梳理和勾画。
彭阳春在武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成为武状元,继而成为咸丰帝身边的带刀侍卫。后来,他又作为特使,被派往云南平息叛乱,立下战功,晋升为二级威武将军和一等带刀侍卫。在经历几起几落的宦海沉浮后,最终,他被逐出宫廷,削职为民,隐居深山,终老其身。本书在记录彭阳春作为武状元及带刀侍卫的一生时,较好地把握了人物个性和品性,从思想、情感和事业追求等多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奋发勤勉、忠厚正直的武状元形象。
忠实于历史,忠实于人物本身,是传记文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彭阳春是最高统治者钦点的武状元,是久历宦海风浪的封建士大夫,思想观念难免受到相关束缚,身上自然会打上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他有着很深的忠君报国思想,感恩于咸丰帝钦点的恩泽,勤勤谨谨做好带刀侍卫,甘愿为皇帝舍生忘死;他忠诚于所服务的朝廷,冒死到云南平息动乱;他地处双流和天全的荒僻山野,还在忧虑骆秉章残害百姓。
同时,彭阳春身上传承了良好的乡风和优秀的家风,一生秉持忠孝节义的品性。他多次跋山涉水,回到祖籍地三溪铺寻根祭祖;与双流等地的乡邻和亲朋友好往来、和谐相处;习武为官,做人看重个人品德的修持;身在京都,不忘孝敬父母、报效桑梓;爱护妻儿,忠于婚姻。武林中人的豪侠耿直之气,以及封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彭阳春身上都得到了很好体现。
作者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彭阳春,没有给他贴上“江湖豪侠”“民族英雄”之类的标签,而是原原本本地写出这个历史人物。既挖掘他身上忠勇正直的品性,呈现那个时代具有的精神价值,又不回避他所受的历史局限性,传递出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的传记文学魅力。
围绕彭阳春这个主要人物,作者还运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对彭阳春的爱妻王芳,所用文字温婉细腻,对其温柔善良、善解人意极尽赞美。作者用朋友彭光照身上的侠肝义胆,侧面映衬彭阳春为人的忠诚宽厚。对咸丰帝的懦弱昏聩,文武官员的腐败狡黠,也有着较为生动的描述。作品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勾画出那个时期的众生相,展示出晚清的社会风貌和民情风俗。
写作历史人物,既要关注人物自身,更要关注所处的历史。本书不仅让我们对清朝武状元科举制度有明晰的认知,更对彭阳春经历的晚清历史有更深切的了解。这部近40万言的历史人物传记,不仅讲述了彭阳春传奇的人生故事,更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晚清历史画卷,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本书善于将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背景中,而不是孤立地、单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人生轨迹。在记录彭阳春的命运悲欢时,注重描绘相关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民生。换言之,善于用彭阳春的传奇经历做主线,串联起太平天国运动、祺祥政变、李蓝起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从而使人物的塑造有了时代背景的依托,使人物故事和表达内容有了厚重感和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