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炫目的想象中复活历史

    ——《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笔记

  •     

    □白浩
      《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蒋蓝、邵永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的魅力首在文学,次在史学。整体来看是一个文学性的传记作品,三苏与苏母为题材,作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学想象。
      该书生动活泼,文学性强,不掉书袋,乃为经过现代人咀嚼与猜想的三苏与苏母故事,如小说生动鲜活,如散文文笔活泼,人性挥洒自由,如诗情浓郁深沉。本著描写生动,贯注了当代人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细节的大量想象,并且体现为大量富有情趣的儿女之态,如程姑娘12岁生辰剥鸡蛋“脱霉壳壳”的描写,就明显表现出文学创作想象和描摹的充沛魅力。
      对于三苏的诸多生活细节都有如此之类的虚构式想象,如唤鱼池题签招亲、瑞草桥的修建、“岷江第一家”小饭店吃饭奇遇等,这些应该都有民间传说或史料为基础。但因为本著的文学光华过于突出,因此往往让人忘记了史料性,而更多沉浸于文学的鲜活灵动中。
      由此也引出一个问题,传主的真实性还原和作传者的文学描写光华之间,珠联璧合是理想状态,但是否也存在光芒遮盖的问题。因为本著文学色彩过于突出,因此自然产生一种怀疑,这究竟是虚构还是史实?或许可以加一些注释之类,对虚构的光华“做旧”一下。
      其次,本著虽为苏母作传,但不夸大、不溢美,而是遵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这体现于中心人物定位问题,也体现在三苏与苏母之间的篇幅处理上。该著名为《苏母传》,但实际上苏母的篇幅并不居于主要篇幅,而三苏的篇幅较大,主角实为“三苏与苏母”。这样布局自然也有充分的理由。
      一是在传统社会女性地位本就是依附性的,女性责任主要在于相夫教子,女性地位是居于辅佐性质。
      二来在于史料稀缺,当然这也与女性地位相关。核心史料主要靠《墓志铭》以及少数回忆诗文,作者只能如侦探探幽发微,很多地方是凭借其丈夫儿子的品格表现、三苏的行迹来反推程夫人的特征和作用,加强了虚构和想象。当然,这也留下空间,如何让苏母成为真正的主角,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这也尚有空间。
      其三,对苏母的精神发掘和经典化大众化的塑造。苏母的精神核心是什么?对其核心符号提炼尚可加强。孟母有三迁、岳母有刺字,这些已经成为经典化的故事符号,那么,苏母的标志性符号是什么?虽号称“三大贤母”,但实际对苏母的精神发掘和经典化塑造与前两母尚有差距,这需要研究和凝聚。
      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个人问题,而是对苏母研究界提出的新课题。苏母的特殊处在于勉夫、教子、持家以富,她具备身份多面性,既是苏母也是苏妻,还是苏总经理,也具备德行多面性,对子以正,对夫以宽,持家经商以智,这是一个具备立体多面化才能与德行的女性形象,对其精神进行提炼是一个系统工程。联系到不远处乐山郭沫若才能的多面性,以及苏轼诗词文、诗书画才能的多面性,这又是一个地域文化孕育什么样人的系统工程。
      对这些加以提炼,立为主脑,需要史学界、哲学界的参与,而后加以文学想象,推进经典化、通俗化、大众化工程。有了文化偶像、文化符号的塑造这个根本,才会让文学传播、形象化塑造有根。这个研究的深入化、形象推广的经典化需要一个过程,本著正可作为这个系统工程的大IP之一来加以期待。合起来,这就是三个系统工程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