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校教育
-
□刘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当前,我国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但学校在治校办学过程中仍存在育人目标重量轻质、育人体系杂乱失序、育人方式学用分离、协同力量互动低效等问题。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学校教育为抓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高质量育人为目标。学校高质量育人的鲜明标志是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立德是教育之本,立德首在立品格,学校要把品格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渗透于德智体美劳诸领域,从秩序观念、责任担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层面加强品格教育。立德更在立价值观,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用好课堂主阵地,通过学科渗透、德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组织及校园文化浸润等途径,全面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树人即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人首在树思维,学校应创设支持学科学习的真情实境,帮助学生在挑战性问题的解决和实践参与中经历学科学习过程,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树人更在树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外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合理表达,实现社会情感发展。
以高质量育人体系构建为条件。首先要重构学校理念与目标体系。办学理念从根本上回答学校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发展定位从根本上回答本校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育目标从根本上回答本校要达成学生什么样的发展。其次是重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重点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和推进高质量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应在充分挖掘已有课堂教学经验、教训及分析教学改革潮流的前提下,探索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学理依据、实践范式和操作方式,全面改进课堂教学生态。再次是重构学校条件和保障体系,重点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要依靠力量,学校宜采取分类培养、梯级发展之策,构建完备有效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根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学校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
以高质量育人方式变革为关键。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也指明了新方向和新路径。一是走向“学用合一”的教学方式变革。当前,教学方式已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执着,跨越了“以偏概全”的困境,走向了“学用合一”的追求,强调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和跨学科育人。二是倡导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方式变革。高质量学习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方向,具有深度建构的特质,倡导通过大情境介入学习过程,引起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意义获得;倡导通过大任务唤起学生的身心高投入,引起学生对主体关系和主客体关系的觉知;具有完整理解的特质,倡导大概念统整的单元整体教学,发展学生的深刻理解和高阶思维。三是追求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三个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育人环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协同力量。无论是总体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还是具体意义上的校内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以及校外家庭、社会和政府相关人员,都是教育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教育事业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一定要办好,也一定能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相互之间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对青少年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关照。高质量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同心圆育人生态圈。学校是育人主阵地,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各项要求,健全学校和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