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州市: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郊区新城

  •     

      如何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崇州,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成都市郊区新城。
      即将过去的2022年,崇州依照这样的解题思路,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1月1日至12月18日,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5天,优良率83.8%,排名成都市第4位;西河、羊马河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全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优。

    □文君

    “绿色”本底更加鲜明
      坚持问题导向,是崇州定下的2022年生态环境工作思路。“在崇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强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折不扣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切实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都市崇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涉及该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共计474个,截至2022年11月底,已完成整改并销号463件,完成率97.6%,余下11件正推进整改,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久久为功。
      强化落实1661家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一厂一策”差异化应急管控,指导1219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自查整改,建立127个在建工地“人盯源”台账,布设202个工地扬尘监测点位,并在工业园区布设153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电子围栏监控点位,打造50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查处违规露天焚烧行为4起,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柴油货车4600余台次,查处超标车辆85台次,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应急响应措施14次、橙色应急响应措施1次——这一个个数字,是崇州铁腕治霾的有力印证。
      重拳治水——完成金马河、西河等6条主要河流岸线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953个;加大造纸、屠宰等重点行业专项检查,完成全市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问题排查整治和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完成全市22座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8万吨/日,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93.2%和85.3%,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科学治土——制定并推进实施《2022年度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崇州市长江黄河上游风险管控试点区建设实施方案》,规范开展21家重点监管单位年度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

    推动生态保护持续加力
      一锤接着一锤敲,新的一年,崇州市生态环境工作将围绕“三个全面”展开,推动生态保护持续加力。
      全面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崇州将加快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结构上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努力为市民群众供给更优生态产品、创造更多生态福祉。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立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形成环境容量分配合理、环境资源良性适配、产业结构优势互补的宜居宜业新格局。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符合功能规划产业进驻,转移、淘汰不符合功能规划的传统低端产业,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积极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全面缓解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
      全面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地。打好蓝天保卫战,狠抓以PM2.5与臭氧(O
    3)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持续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电子围栏监控系统应用和调度,建立形成“即时响应、分级办理、限时处置、督查督办、分析研判”大气整治闭环工作机制,力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打赢碧水保卫战,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实施病害管网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全域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Ⅲ类,切实守护好岷江源头水、天府好稻田;攻坚净土保卫战,以“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为重点,以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土壤风险管控试点区建设为契机,抓实抓好农用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努力实现城乡“无废”的环境健康安全目标。
      全力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崇州将紧紧围绕“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推动建立重大项目环保服务清单,持续推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环保管家“体检”和环评预审服务,加大对传统家具、制鞋、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管控,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企业高效治污、绿色发展,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为重大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同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测管协同”新常态,推行“互联网+执法”“互联网+监管”,切实提高企业环境守法能力,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第一道防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互促并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