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在这里实现高质量“数字”生长
-
华为(成都)物联网云创新中心。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点被放在了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将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当下,正是打牢大国制造坚实基础、激发科技创新强劲动力的关键时期,成都市双流区精准判断发展机遇,顺势而为,依托华为(成都)物联网云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打造四川首个面向工业企业提供免费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平台,改变企业先建设后申报补贴的模式,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
□唐堂(图片由华为公司提供)
数字化、科技化治理 深入挖掘区域企业“数字潜力”
双流拥有良好的“数字潜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资源要素聚集和创新主体集聚带来机遇,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使双流有很好的创新资源积淀。目前双流已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全区有1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这些研发平台也集聚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如何将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双流区新经济和科技局负责人认为,向数字化龙头企业借力是关键。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与创新中心三年的合作,服务了区内企业数字化升级,为双流区营建了浓厚的产业信息化转型氛围——创新中心落地双流后,依赖技术和生态优势,聚合了政策、人才、市场等资源和服务,有力支撑起辖区内企业的创新发展。
以神工钨钢刀具公司为例:该公司产品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锂电、金属加工、化纤、医疗等众多行业领域,现拥有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两大类材料从粉末制备到成品刀具的完整生产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搭建数字工厂平台,梳理优化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推进研发过程标准化、打通生产信息全面追溯、实现设备管理可视化、赋能质量管理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现在企业经营质效得到大幅提升,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500万元以上,每年减少100万元以上的物料浪费,交付周期缩短3—5天。
未来,双流还将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
该负责人介绍,第一要精准判断发展机遇,做到顺势而为;第二要科学选定产业方向,结合建圈强链要求提高优势产业显示度、品牌度、集群度;第三要科学规划产业空间,腾笼换鸟实现新的动能替换。
“具体来看,我们首先要培育和发展行业组织,通过政府‘掌舵’、市场‘划桨’来解决业界共治问题;第二是用科技手段推动区内企业数字化、科技化治理,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精准培育。”该负责人说。
节约信息化成本3.5亿元、72%的企业提升协作效率
产业、技术、市场正在这里产生“共振效应”
神工钨钢刀具公司只是企业与华为云数字化转型合作的一个缩影。在华为云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路径。
储翰科技专注于芯片封装、光组件和光模块研发生产。创新中心通过向储翰科技引入先进的物流仓储解决方案,与企业内信息化系统打通,让仓储运营效率提升20%;四川华体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新中心,基于华为物联网云平台共同构建智慧停车“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可实现车辆占道停车应用场景下的无人值守和无感支付,平均停车时间减少3分钟,周转率提升12%……
“赋能数字化融通创新,用数字化手段,让本土制造企业更‘强’,就是我们设立这个中心的目的。”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于2019年上线运营,在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华为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和生态优势,围绕双流区重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影响力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为了让企业会转型、敢转型、愿转型,创新中心在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引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效果显著——目前,该中心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60家,在工业互联网上云、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帮助区内工业企业直接节约信息化建设成本3.5亿元,70%的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72%的企业提升了组织协作效率。
“未来,希望华为通过持续导入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资源等,进一步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服务手段,带动资源配置优化、产出效益提升和技术创新突破,切实增强产业、技术、市场‘共振效应’。”双流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