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促治
沱江水质创20年来最好水平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10月10日上午,内江甜城湖清洁队的木船在沱江上游弋。沱江流经内江城区段被称为“甜城湖”,内江是沱江沿线唯一以沱江为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城市。“上游没雨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1.5米水深处的鱼,比10多年前的水质好多了!”队长李强告诉记者。
和他感受相印证的是一组数据:沱江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水质创20年来最好水平。
上游水清,下游才有碧水。沱江流域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水污染防治的“硬骨头”。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沱江流域1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仅6.2%,干流污染十分严重。
水质改善,非朝夕之功。凝聚上下游、左右岸和部门合力的治水路径,来自我省对沱江治理建章立制的制度化实践。
记者从内江城区出发,沿沱江上行来到资中县重龙镇。沱江的支流谷田河岸,是杨建斌一家晚饭后常散步的地方。杨建斌感慨道:“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臭水沟,现在不仅水更清了,还有了亲水平台。”
改变要追溯到2009年,内江在全省率先探索河湖长制度为沱江治理提供借鉴。2017年,四川全面建立河长制。沱江被列入四川省十大主要河流,明确由两位省级领导担任沱江河长,流域范围内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污染治理从“九龙治水”向“治水一盘棋”转变。
作为全省最早一批河长,刘衡2017年上任,有着重龙镇党委书记、沱江重龙镇段镇级河长两个身份。“经常这边刚清理好了,那边的垃圾又漂过来了。”刘衡代表重龙镇与上游归德镇、下游银山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同时带领15名村级河长,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展乱丢垃圾、侵占河道和非法采砂等问题整治。
和刘衡一样,万余名河湖长牢牢钉在沱江沿线守好一方净水,在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中穿针引线聚集合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截至目前,沱江流域各级河湖长先后巡河巡湖67万余次,排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8.5万余个。
沱江保护的法规体系也在持续完善。《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2018年开始实施,是沱江流域第一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规。“新修订的版本9月生效,保护范围扩展3.8公里,保护力度更大了。”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甜城湖执法大队大队长张磊介绍。
一系列制度化探索和实践展开:一方面建章立制保长效,我省出台《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不断筑牢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流域水质达标行动方案,将沱江流域7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完善流域分区管理体系。“沱江生态改善有目共睹,去年我在内江城区的沱江边上第一次拍到红嘴鸥。”摄影爱好者张光平说,期待今年与珍稀候鸟再度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