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物种
给大熊猫一个美好家园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强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已有超50万人次到此打卡!”10月3日,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风景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旁,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社会协调发展部负责人李敏杰向记者介绍:“越过这块编号‘SC0001’的界碑,就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
界碑外区域属于瓦屋山风景区,向游客开放。越过界碑,首先进入的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般控制区,这里允许人们居住,进行有限制的生产经营、自然教育等活动;再往里走是核心区,禁止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李敏杰说:“之前,由于缺乏相关约束,部分人为活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坏程度。”
为给大熊猫及其伴生动植物一个美好家园,2017年以来,瓦屋山相关区域共关停原有采、探矿权19宗,关停、拆除水电站41座,恢复生态植被338亩,植被恢复率达100%。同时,相关部门组织生态护林员等持续开展执法行动,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违规建设等行为。
生态改善,老百姓有切身感受。“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是遇到猴子、羚牛、小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洪雅县瓦屋山镇燕远村村民李万芳说。
变化,不仅只在瓦屋山周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四川片区充分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协同保护其他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并在野外巡护中发现其他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变化,更不仅只是生态领域。近年来,借助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东风,越来越多群众吃上“旅游饭”。记者从界碑出发,沿洪瓦路前行,一路上农家乐、民宿、酒店等目不暇接。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让周边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瓦屋山镇金花桥社区“桃花源”酒店负责人陈熙感慨。该酒店高4层,共有30多间房,去年有70多万元收入。“不久前我们对酒店进行了装修升级,这段时间来耍的人特别多。”陈熙说。金花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艳琼告诉记者,当地矿山、电站关停后,村民们搞起了生态旅游,经营林木、种笋子、养蜜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为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发展,四川还推动建立《大熊猫友好产品体系标准》,认证了“平武五味子”“唐家河蜂蜜”等原生态产品,今年3月已正式获得特许经营授权。
还有更多好消息:今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完成勘界落图,按照计划年内将完成打桩定标;今年5月1日,《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开始施行,相关建设管理有法可依……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四川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四川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行动,全力推进国土绿化。截至202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2%,森林蓄积量达19.3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9%。2021年,四川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09亿元,同比增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