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治理创新

    高原社区建成全国示范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10月11日,“90后”姑娘仁青拉姆带着医务工作者,前往有老、弱、病、残的居民家中为他们提供核酸检测“上门服务”。
      仁青拉姆来自多登梅朵锅庄队,该队是甘孜州白玉县建设镇河东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河东社区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个高原社区,如何成为全国示范?
      河东社区户籍人口1458户,流动人口1920户,人员流动性大、困难诉求多样,曾是白玉县名副其实的大型老旧社区。“2017年上任时,一桌椅一电脑,连本花名册都没有;社区通知开会,最后只来了7个人;楼道小巷院坝,垃圾不少……”河东社区党支部书记益西康珠说,当时自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2018年开始,白玉县积极探索开展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群众自治、厉行法治、弘扬德治为主要内容的“一核三治”治理模式。群众自治,推动群众的事情自己办;厉行法治,推动辖区的事情依法办;弘扬德治,着力培育文明之风。
      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居民成了社区的“主人”。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健全社区公开制度,定期召开居民会议及居民代表会议,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实行“一事一议”。组建多登梅朵锅庄队,让志愿者走进千家万户,便是共同决策之一。
      同时,居民还一致决定,成立一间社区集体经济小吃店,卖最简单却有特色的小吃,像甘孜凉粉、藏面锅盔。“其实,这家店就是想给社区特困户、低保户提供一处谋生之处。”彭措志玛曾是特困户中的“三无”人员,如今她在小吃店专门负责制作藏面锅盔,“一天少说要做几百个,生意不错。”
      从志愿服务四季不断到集体经济好戏连台,从风貌改造、厕所革命、完善水电到规划车位、布设天网、垃圾分类,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而河东社区的故事,只是我省民族地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进一步夯实民族地区基层法治基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民族地区量身定制的“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
      同时,在民族地区构建起“全领域、全过程、全时空”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民族地区司法所机构改革工作,推动民族地区司法所规范化率达到95%以上。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四川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0个,今年9月我省又命名了200个村(社区)为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省基层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