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希望研发更多原创性新技术
-
●书信摘要
希望自己能够在多酚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研究领域,探索更深层次的相关基础科学问题,培养多名优秀的青年人才,驱动转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技术,争做符合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团队。
2022年的郭俊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前不久,四川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郭俊凌率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近的一项研究,一种“盔甲活菌”技术有望治疗与肠道相关的重大和难治疗疾病。目前,该项研究已完成了动物实验,预计很快将进入临床研究。谈及5年后的愿望,郭俊凌希望能研发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技术,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今年34岁的郭俊凌先后在四川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和工作,具有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知识。2019年,郭俊凌离开哈佛大学,全职加入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多学科的高度交叉与融合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在生物医学、环境与能源、未来农业、生殖医学等多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技术。
很多人好奇,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怎么会从事与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郭俊凌解释,这得益于四川大学“医工结合”的发展理念。
2017年,中国皮革化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石碧院士建议郭俊凌回到母校,将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交叉学科思想引入到学科的发展中。随后,郭俊凌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四川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下,组建了生物质先进材料与纳米界面研究中心。
该中心将广泛存在于轻工和制革工业中的“植物多酚”(又名“植物单宁”)作为研究基础,利用其天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先进功能材料,并运用到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解决了跨领域的关键科学和应用问题。
为什么选择回川大?“我是成都人,离开家乡赴海外求学和工作,就是期待有一天能够回报家乡和母校。”郭俊凌自豪地说,回到母校,让他有机会把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回“家”。“要感恩国家在这个时代创造的机遇,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机会将研究成果发展成为新的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