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思想
磨好乡村振兴的“绣花针”
-
□柴剑峰 敬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调研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用好用活乡村人才,就是应对和利用“上面千条线”的一根“绣花针”。
经过长时间的引育用留,近年来,我省一批熟悉乡村情况、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的干部进入了乡镇党政人才队伍,一批年轻的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创业能人、大学生等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在开展人才振兴、持续引育用留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到乡村里土生土长、自我成长起来的一批有见识、有积淀、年富力强的先行者、企业家、土专家、田坎秀才、返乡农民工……因为他们有三个显著的优势:一是稳定性强,出身本市本县,甚至是本乡本村,不存在离乡离土留不住的情况;二是专业度高,具有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或管理经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积累了第一手的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资源;三是接地性足,对当地土壤、气候、水文等了然于胸,对乡里乡亲的人头熟、乡情浓。
用好这个人才群体,美丽乡村建设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产业兴旺或许更卓有成效。在位于东风堰大灌区的夹江县甘江镇金银河村,当地先富起来的带头人王俊海凭借积累多年的蔬菜种植、销售经验,带领村民整合人力、土地、市场等要素,建成冷链物流冻库、蔬菜出口备案基地、农资销售服务点。在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大竹县周家镇八角村,当地退休干部吴长汉承包了铜锣山脉中段海拔700—900米的山坡地带3000多亩山地种梨,吸纳当地村民入股建立种梨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一年四季观梨山风光、看梨下研学、吃梨家美食、品梨香美酒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图谱。
这些人才群体在当地有着影响力、实干力、号召力,政府一定要充分激发他们服务桑梓、造福乡亲、振兴乡村的热情,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鼓励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他们推动农产品包装、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头羊效应、协同发展、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与主色调。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做好“绣花功夫”,而一批批植根巴蜀的乡土人才,正是服务与推动乡村振兴的“绣花针”。把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穿针引线、众人拾柴,就一定能够绣出一幅“农业更兴旺、乡村更宜居、农民更富裕”极富蜀风川韵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