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思想
寻长远之计 提振小微市场主体信心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露耘
当下,省内大部分市州又有疫情发生,部分地方实施社会面管控或临时静态管理。尽管疫情的应对处置及时得当,但一些行业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有餐饮业经营者认为,疫情发生以来咬牙坚持,关了开、开了关,但反反复复难免消磨信心。持此观点的,并非个例。
“咬牙坚持者”多是小微市场主体,他们是烟火气息的守护者,是市场主体的组成部分,也是解难纾困的重点对象。提振这一群体的信心,对我们这样一个文化旅游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期,国家和省一级已出台系列税费减免、社保缓交等政策,这些政策可解一时之困,但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提振信心,还需要一些长远之计。“计”又在何处去寻找?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在有些市场主体关张的同时,有些撑了下来,甚至有的还活得越来越好。仔细观察,他们在“变”。比如,担心疫情影响上游原材料物流的,原材料备货由过去满足供应两三天改为满足更长时间,这是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之变;过去只堂食的知名饭店开始外卖,还开启“一人食”预订餐接龙服务,并开发预制菜产品,这是在企业经营行为调整同时开启的行业之变;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抱团”……可以看到,这些变化产生于应急,又从应急中生出趋势的苗头,而成为趋势是因为它们探索出了已变市场中的新需求。
不要轻视这些小变化!实践里、市场中的这些变化,证明干工作就是和困难作斗争,就蕴含着长远之计。只有在斗争中战胜困难才能找到出路、更有信心,形成向好的预期。有经济学家说,应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会形成其自我实现”上升为学理大问题和共识。只有市场主体有切实的信心依据和向好的预期,才可能形成市场上的长期主义行为和高质量升级发展的新局面。
信心依据和向好预期,就存在于这些小变化中,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发挥智库一样的作用,将“变化”的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向中小微企业推而广之。而且,这些经验不仅局限于省内,全国甚至全球的都可以借鉴,为我所用。
或许有人说,市场选择应该由企业自己去决定。有必要强调的是,当前困难叠加,市场主体千差万别,中小微企业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对信息的接触广度、对行业变化的感知深度不一样,那些可以借鉴的好经验、可以看到的好前景,更需要政府这只手用力地推一推,才更能增添大家攻坚克难的信心。